
本文從日本會計國際化的背景以及日本會計與國際會計準則之間的差異性的分析,系統的說明了日本會計國際化的進程對我國的啟示。日本會計國際化的背景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首先,經濟環境的變化,1990年代后期,日本泡沫經濟崩潰,導致銀行及金融業的破產,使銀行壓縮銀根,給企業融資帶來了障礙;其次,會計環境的變化,為有利于日本企業在國際上融資,增加融資渠道,日本會計逐步向國際會計準則靠近;最后,會計準則制定機構的變化,97年亞洲金融風暴后,迫于國際壓力,也為了加速會計準則的制定步伐,日本成立了一系列的民間會計團體,加強民間會計團體在準則制定中的作用。日本會計與國際會計準則的差異主要表現在:合并報表實務、固定資產減值的會計處理、租賃會計和存貨會計。日本會計國際化進程中的一些措施,對我國企業會計準則的制定具有一定的借鑒作用:1.要堅持市場經濟道路,盡管中日兩國在各方面的差異導致了兩國會計制度的差異,但兩國經濟發展趨勢趨同;2.會計準則的制定主體。日本加強民間會計團體的作用,是實現政府主導會計向民間主導會計的一個重大突破,使日本邁向國際化的一個標志;3.會計國際化應保持本國特色。會計國際化因經濟國際化而進行,應從維護本國經濟利益出發,借鑒美英及其他國家的經驗。文化環境與會計之間存在很大的關聯,日本與我國同屬亞洲國家,文化上具有相似性,因此,在國際化的進程中應考慮吸收與本國文化、經濟環境相符的政策。由于我國現階段的資本市場還并不發達,因此建議我國現階段的會計目標應定位于受托責任觀,而非決策有用觀。當資本市場得到長足發展并步入成熟階段時,我國的會計目標可考慮轉向決策有用觀,以滿足投資主體的多元化,同時會計準則的制定也應立足于穩健性的原則。
(甘偉整理自《財會通訊•綜合版》2007年第3期,作者:蔣飛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