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汪光榮
會計制度和會計準則在規范內容、本質屬性、產生的背景、結構形式特征以及內容和穩定性等方面,都有明顯區別。在規范會計實務時,兩者各司其職,相輔相成。
1. 從各自規范的內容看,會計制度主要規范會計核算的方法和程序,會計準則主要規范會計核算和披露的政策。
以存貨為例,《企業會計制度》設置了各種存貨科目,分別規定了各科目的核算范圍,不同增減方式下的核算方法,入賬價格、發出時實際成本的幾種計價方法,采用計劃成本核算時應增設的會計科目和核算方法,清查盤點的核算方法,明細分類賬的設置原則和核算依據等,都是屬于會計核算方法和程序方面的規范。準則主要就哪類存貨和哪類企業應當采用哪種計價方法及相應調整的事項,以及應當在會計報表及其附注中披露的事項,作了詳盡的說明,屬于對會計核算和披露政策的規范。
2. 從各方面的本質屬性看,會計制度主要是一種技術性規范,會計準則主要是一種社會性規范。
會計準則規范的是會計政策,會計政策指“企業在會計核算時所遵循的具體原則以及采用的具體會計處理方法。”對企業會計政策作怎樣的規范,即制定出怎樣的會計準則,將會直接影響經濟利益在有關各方(如政府、投資者、債權人和企業管理者等)的分配,會計準則的制定過程,實際上也就是有關各方經濟利益的平衡協調過程。在國際交往中,本國會計準則和其他國家會計準則關系的處理,甚至會影響國家利益和主權。
3. 在產生的歷史背景上,會計制度一般是基于國家計劃經濟管理的需要;而會計準則則是股份公司、證券市場高度發展和世界性經濟危機促使資本主義國家對社會經濟,特別是證券市場進行干預、管理的產物。
我國1950年發布的《關于草擬統一會計制度》,明確指出是針對當時“各企業單位的會計制度十分紊亂,嚴重影響了經濟核算制度的貫徹,使計劃與管理遇到許多阻障”而制定的。會計準則是上世紀30年代的美國,根據股份公司的發展,在公司外部形成了以投資者和債權人為主體的利害關系集團,因此,需要有一個編制財務報表的標準讓公司遵守而產生的。
4. 在結構形式特征上,會計制度是一個完整的方法、程序體系;而會計準則是隨著經濟的發展,對會計實務中急需解決的問題逐步制定的,相互間既無嚴格的分類,也無法形成有序的體系。
現行的企業會計制度,由總則會計科目表及其使用說明,會計報表格式及其編制說明,以及主要會計事項分錄舉例等部分組成,無論從總體結構或從各部分的具體內容安排,都顯示出完整、有序和體系性的特點。如總則、會計科目、會計報表三大內容,已大體包括了從取得原始憑證開始(如“原材料”科目說明就明確了“原材料明細賬根據收料憑證和發料憑證逐筆登記”的內容)到向外報送或公布會計報表的整個會計處理程序的基本環節;會計科目表按照會計基本平衡公式,將全部科目排列為資產類、負債類、所有者權益類、成本類和損益類五大類;會計科目說明分別說明了與該科目有關的各類經濟業務的核算方法,而主要會計事項分錄舉例又將它們作了系統排列。會計準則則不同,各項之間無一定次序,難以歸類,不成體系。如果一定要說相互間有某種聯系的話,那就是它們分別接受各自的“理論框架”的指導和評價。
5. 從內容的穩定性來看,會計制度通常是相對穩定的,而會計準則一般是活躍多變的。
由于會計制度主要是一種技術性規范,因此,通常很少受社會經濟環境變化的影響。會計準則主要是一種社會性規范,所以,對社會經濟環境變化就非常敏感。而整個社會市場特別是資本市場瞬間萬變,新的經濟現象層出不窮,各利益集團之間的矛盾此起彼伏,急需規范的會計政策不斷出現,原有的規范也常常在變化了的社會經濟環境下日顯滯后,就使得會計準則呈現活躍多變的態勢。
一般地說,已有確定的會計處理方法,且已在會計制度中作了規定的,就按會計制度處理;需在不同會計處理方法中加以選擇的,但尚未在會計制度中明確的(一般可先以會計處理規定加以明確,待條件具備時再充實到會計制度中去,不一定要采用會計準則的形式),應先按會計準則的規定作好會計政策的選擇,再按會計制度進行常規核算。
(作者單位:西湖區建設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