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財務會計目標是現代會計理論研究的起點。從財務會計目標與會計環境、會計職能、會計信息質量特征的關系看,財務會計目標的確定取決于會計環境,財務會計目標的實現范圍取決于財務會計的客觀職能,財務會計目標的實現程度取決于財務會計信息的質量特征。
關鍵詞:財務會計目標 會計環境 財務會計職能 財務會計信息
財務會計目標是財務會計基本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即期望會計達到的目的或境界。會計目標既是一個理論問題,又是一個實踐問題。會計目標雖然是人們主觀認識的結果,但它并不是一個純主觀的范疇,會受到特定歷史條件下客觀存在的經濟、法律、政治和社會環境的影響并隨環境的變化而不斷變化,具有主觀見之于客觀的性質。研究會計目標對會計的實踐工作以及會計準則的制定既有重大的指導意義,又有較大的實踐價值。
一、財務會計目標的內涵
對于財務會計目標的內涵,在會計理論界并沒有形成一個權威的、可為學術界普遍認同的觀點,財務會計目標的研究在目前仍然處于各抒己見、尚未有定論的局面。縱觀會計理論界對財務會計目標的研究,歸納起來主要有兩大流派,即“受托責任派”和“決策有用派”。受托責任學派認為,會計的目標就是以適當的方式有效反映受托人的受托責任及其履行情況。決策有用學派認為,會計的目標就是向會計信息使用者提供對其決策有用的信息。換言之,會計應當為現時的和潛在的投資者、信貸者和其他信息使用者提供有利于其投資和信貸決策及其他決策的信息。其依據是,資源的所有權和經營權分離后,在資本市場介入的條件下,資源所有者對受托資源有效管理的關注程度會降低,轉而更為關注所投資的企業在資本市場上的風險與報酬。決策有用學派更強調會計信息的相關性,即要求信息具有預測價值、反饋價值和及時性,更關注與企業未來現金流量有關的信息。,決策有用和受托責任是互有關聯的會計目標,受托責任是實質,決策有用是形式。受托責任是會計產生和發展的根本動因,提供反映受托責任的信息是會計的根本目標。考慮我國的現實國情,我國會計目標的現實選擇應定位于決策有用。
二、財務會計目標的確定因素
1、財務會計目標的確定取決于財務會計的客觀環境 從會計與環境的相互關系來考察,會計依存于特定的環境,并同時反作用于環境;不同歷史發展階段的會計環境不同,會計目標也不同;會計環境的變遷是會計目標進步與發展的第一推動力。因此,離開會計環境而確定會計目標是不切實際的。
“受托責任觀”的形成、發展與公司制和現代產權理論的產生、發展密切相關。在“受托責任觀”看來,財務會計目標要求財務會計為會計信息使用者提供會計主體在經營管理過程中履行受托責任的情況,提供在過去一段時間里企業財務狀況和經營業績的信息,以判斷管理當局的經營是否有效,因而在會計信息的質量方面強調客觀性;在會計確認上,只確認企業已發生的經濟事項;在會計計量上,堅持采用歷史成本計量模式。
“決策有用觀”所依托的兩權分離,是以資本市場為媒介的,在這種環境下,股東和債權人雖仍關心受托責任的履行情況,但他們更關注資本市場的平均風險與報酬,如果將潛在的投資者納入信息使用者的范疇,財務報表的信息應能幫助其做出是否進行投資的決定。從這一目標出發,在會計確認上,不僅應確認實際已發生的經濟事項,還要確認那些雖然尚未發生但對企業已有影響的經濟事項,以滿足信息使用者決策的需要;在會計計量上,認為會計報表應反映企業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的動態變化,主張在以歷史成本計量的同時多種計量屬性并行;在會計報表方面,認為應盡量滿足全面提供對決策有用的會計信息,以滿足信息使用者需求的多樣性。
不論是“受托責任觀”還是“決策有用觀”都是與一國的社會經濟環境相適應的。“決策有用觀”目前在美國占主導地位,是同美國發達的資本市場和企業運行機制分不開的。我國的經濟環境既不同于美國也不同于西歐,我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還不完善,政府在一定的經濟領域內仍起主導作用。
2、財務會計目標的實現范圍取決于財務會計的客觀職能 按照信息論與系統論的觀點,會計可以看作是一個信息系統,一個以提供財務信息為主的經濟信息系統。因此,財務會計的目標可以說是財務會計系統運行所期望達到的目的或境界,它的內容受到人們主觀期望的影響。
目前,財務會計所具有的職能普遍認為有反映、監督、評價、預測、決策五項職能。其中反映和監督是基本職能。反映職能是指會計以貨幣為主要計量單位,通過確認、記錄、計算、報告等環節,對企業已經發生或完成的經濟活動進行記錄、加工,形成全面系統的會計信息的功能。這些會計信息主要反映企業已經形成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包括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變化的信息以及費用發生、收入的取得和利潤實現及其分配的信息。監督職能是指會計人員在進行會計核算的同時,對企業經濟業務的合法性、合理性的審查功能。會計監督通常是以國家政策、法規和財務會計制度、計劃、預算等為依據,通過對企業經濟活動有關數據進行會計確認,將符合會計確認標準的數據進行加工處理,提供反映計劃或預算執行情況的會計信息。除以上基本職能外,財務會計的評價、預測、決策的職能都要在財務會計信息系統提供的會計信息的基礎上,通過會計信息使用者對會計信息的分析、比較、綜合運用才能實現。財務會計作為一個信息系統,它所能做到的,就是將已經發生或已經完成的經濟活動數據加工成會計信息提供給會計信息使用者。財務會計目標的確定既要考慮外部使用者的需要,又要考慮財務會計本身的職能。
3、財務會計目標的實現程度取決于財務會計信息質量特征 財務會計目標是一定經濟環境的產物,體現為會計信息使用者主觀需求和財務會計信息系統客觀職能的辯證統一,但是“財務會計目標不會自動實現,只有通過良好的、必要的確認、計量、報告和傳遞的具體會計準則、程序和方法,最終通過有助于決策的會計信息才能實現會計目標。會計信息質量特征正是選擇或評價可供取舍的會計準則、程序和方法的標準,是對財務報告目標的具體化。它主要回答:什么樣的會計信息才算有用或有助于決策。會計信息質量特征比目標更具體地指導財務會計信息的確認、計量和信息傳遞。”(葛家澍,林志軍《現代西方會計理論》第82頁)在財務會計概念結構體系中,會計信息質量特征是連接會計目標和其他概念公告之間的“橋梁”,財務目標的實現取決于會計信息質量特征。
“對決策有用性應作為最重要的質量特征。”并進而提出:“會計信息要于決策有用,要具備兩種主要的質量,即相關性和可靠性。信息的相關性越大,可靠程度越高,越是合乎要求,那就是越于決策有用”。“相關性”是指與決策有關的特性,會計信息要能幫助使用者對過去、現在和未來時間的結果做出預測,使其能與投資人、債權人和其他人士所作的經濟決策相關。相關的會計信息應同時具備及時性、預測價值和反饋價值的特征:“可靠性”是指會計信息應能如實表述所要反映的對象,做到不偏不倚地表述經濟活動的過程和結果,可靠的信息應同時具備可驗證性、真實性、中立性的特征。
雖然“相關性”和“可靠性”是會計信息的兩大重要質量特征,但在不同的會計目標下有不同的價值取向,進而形成對會計信息質量要求的差異。“決策有用觀”強調財務報告應提供有助于決策者形成對企業未來合理預期的相關信息,財務報告不僅需要披露當前利潤,還需要披露非財務信息以及前瞻性信息,強調“充分披露”,強調會計信息的“相關性”。“受托責任觀”強調事后信息,在訂立或執行契約時一般利用會計信息的反饋價值而不是其預測價值,強調歷史
成本計量,強調會計信息的可靠性。
參考文獻:
[1]盧永華。關于財務會計目標的理論反思[J].會計之友,2003,(4)。
[2]李江雷,任麗麗。論我國財務會計目標的重新構建[J].會計之友,2003,(10)。
[3]曹偉。論中國財務會計的目標[J].財經研究,20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