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久久久久久无码中文字幕一区,狠狠做深爱婷婷久久综合一区,国产精品-区区久久久狼

免費咨詢電話:400 180 8892

您的購物車還沒有商品,再去逛逛吧~

提示

已將 1 件商品添加到購物車

去購物車結算>>  繼續購物

您現在的位置是: 首頁 > 免費論文 > 會計論文 > 臺灣企業環境會計發展原因及實踐

臺灣企業環境會計發展原因及實踐

 環境會計是開展環?;顒拥挠行Чぞ?。實施環境會計有利于促進企業加強環境管理,提高環境業績,提升企業形象,增強競爭優勢,也有利于提升企業和公眾的環境意識,對落實科學發展觀、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十分重要。我國臺灣省是目前環境保護工作做得較好的地區之一,其環境會計的發展也較具代表性。我國內地企業有必要借鑒國外及先進地區的經驗。本文試對臺灣企業環境會計發展作一簡單介紹。

  一、臺灣企業環境會計發展的原因

  臺灣環境會計的研究是從20世紀90年代末開始的,短短數年間在規范建設和企業實踐方面都取得了明顯的進展。究其原因,既有社會的重視、政府當局的推動,也有企業各利害相關者的促進,但最主要的還是得益于企業自身的努力,體現出政府、市場和企業相互合作、共同推進的特點。

  (一)社會的重視 臺灣地狹人稠,人口密度高居世界第二,自然資源有限,天災頻繁,環境負荷嚴重,因此推進可持續發展更具重要性和迫切性。上世紀60年代后。在創造“經濟奇跡”的同時,臺灣也付出了自然環境遭受破壞的慘痛代價,尤其是大城市的環境污染相當嚴重。從70年代開始,不斷有環??範幨录l生,各種環保團體和環保運動也應運而生,迫使政府當局采取有力措施進行環境治理。80年代開始,臺灣開始著力從生產和消費的源頭防止污染產生。1987年設立了環保署,專門負責環保工作。臺灣民眾的環保意識和環境識別能力進一步提高,“綠色企業”、“綠色商品”、“綠色消費”等先進理念悄然興起。90年代末臺灣提出了“永續發展戰略”,以實現全面地節約資源、保護環境,走資源環境永續發展之路。近幾年來歐美和日本的環境管理體系、環境報告制度、社會責任型投資(sri)也不斷傳人臺灣,從而形成了較好的推行環境會計的社會基礎。

  在推行企業環境會計的過程中,國土資源研究學會、環境保護聯盟、企業永續發展協會、臺灣環境管理協會、環境與發展基金會、環境保護與運動推廣公益基金會、南部科學工業園區環境保護發展推動基金會等社團法人、財團法人不斷涌現。臺灣政府當局、民間組織、行業協會、學術界分工合作,充分發揮各自優勢并有機地融為一體,形成合力,在制定計劃和制度、宣傳和獎勵、學術研究與國際交流等方面采取了不少具體措施,促進了環境管理的公眾參與,提升了公眾的環境意識,促進了環境會計的實施和推廣,也使企業環境信息得到有效利用。如2003年成立的民間組織“臺灣環境管理會計協會”,是目前世界上四家環境管理會計協會之一,其成立宗旨就是“推動企業環境財務信息的規劃及建立,輔導企業披露完整的環境財務信息并發布環境報告書及永續報告書,進而推動環境財務信息之第三者認證制度。同時透過企業、政府與本協會的努力,對產業環境財務的推動及發展有所幫助”。

  (二)政府當局的推動 為了實現“永續發展社會”的戰略構想,臺灣1997年8月成立了政府“國家永續發展委員會”,后由“行政院長”親任主委,立法院、國科委和企業界也相應成立了“永續發展促進會”和“永續發展協會”。并加大了環境立法和司法力度,制定或修訂了一系列諸如《環境基本法》、《水污染防治法》、《環境影響評估法》、《資源回收再利用法》、《廢棄物清理法》、《機關采購綠色產品推動方案》、《臺灣二十一世紀議程:國家永續發展愿景與策略綱領》等與建立永續型社會和企業建立環境會計制度關系密切的理念先進、措施具體的法律法規和政策。這些法律法規政策不但通過強制手段進行環境規制,使企業推進環?;顒佑蟹梢?,誘導企業據此制定環境經營計劃,主動調整投資方向適應國際化環境,而且重視利用市場力量、重視民眾和企業的自愿行動、重視信息手段,對企業環境會計的發展起了積極的指導作用,成為企業開展環境會計的助推器。

  在發布相關法規積極倡導永續型社會建設的同時,以環保署為主的臺灣相關政府部門開始制定與企業環境會計相關的計劃、指南、制度和標準,使企業開展環境會計實務工作有章可循,并加強指導監督,加大推行企業環境會計的力度。早在1997年,臺灣政府當局的永續發展協會就制定發布了“環境成本會計系統”。2000年環保署提出了建構環境會計制度的研究計劃,2003年至2005年陸續制定發布了“推動我國產業環境會計制度”、“永續產業發展與推廣計劃——環境成本會計(93年度計劃)”和“推動我國產業環境會計制度(94年度)”等相關文件。1999年至2001年“行政院國科會”組織了有關“臺灣地區產業環境成本支出之調查研究”、“面對環境沖擊國內企業成本會計作業的現況調查及因應策略之研究’’等調查和研究活動。2004年后,相關政府部門發布了“永續產業發展與推廣計劃——環境成本會計”(2003年,經濟部工業局)、“健全商業會計制度——綠色會計倡導”(2004年,經濟部商業司)、“94年度中小企業環境會計制度建置及推廣研析計劃”(2005年,經濟部中小企業處)。在金管委證期局發布的“證券發行人財務報告編制準則”、“公開發行公司年報應記載事項準則”、“公開募集發行有價證券公開說明書應行記載事項準則”中,對公開發行證券公司的環境污染、賠償等信息披露提出了規范要求。在這些計劃、指南、制度和標準中,明確了環境會計制度的架構和內容、環境的分類項目和常用的環境會計科目、環境成本的計算標準、環境信息披露等內容,以環境成本核算為核心,構建了比較完整的環境會計體系,并推動環境活動與會計結合的示范作業,得到了企業的認同,促進了企業環境會計的推廣。實踐表明,政府當局這一系列制度、規定的出臺,對企業環境會計的發展起到了關鍵的作用。

  在推進企業實施環境會計的過程中,環保署還聯合各相關大學、研究機構、民間組織、企業多次組織關于介紹和建立環境會計體系的研討會、觀摩會,進行相關調查研究和個案研究,積極推進國際間的合作研究和信息交流,獎勵實施環境會計績效優秀的企業,成立專門機構對企業進行is014000輔導,多方推進iso14000,發揮了政府職能部門的主導作用。

  在政府要求下,中國石油股份有限公司、臺灣電力股份有限公司、中國鋼鐵公司等公營企業及主管部門也積極參與到規劃及建置環境管理會計制度的行列中來。

  (三)企業利害關系者的促進 隨著臺灣政府當局建立“永續型社會”規劃的提出和相應環境保護法規對企業公布環境信息要求的提高,綠色理念開始滲透到各行各業,無論是政府、社會公眾、投資者、金融機構,還是消費者、交易客戶,出于對自身利益的考慮和對環保事業的關注,普遍重視企業的環保形象,對企業環境信息的要求不斷提高。如股東及投資家非常關心環境風險將對企業財務業績產生何種影響,尤其是引入歐美社會責任型投資理念后,環境信息成為其證券評級和選擇投資對象的主要信息來源之一;急速增加的綠色消費者在選擇商品和服務時會注重考慮商品或服務從開發  到廢棄全過程的環境負荷;金融機構和保險公司也會加強對貸款對象和保險業務對象的環境風險評價。所以,對處在向永續型社會高速轉換期的臺灣企業來講,環境會計信息成為了與多方利害關系者進行交流的基本工具。企業實施環境會計,編報環境報告,雖然增加了成本,但滿足了利害關系者評價環境業績、進行科學決策的信息需求,有利于贏得投資者、信貸者、綠色消費者和社會公眾的信任,提升企業形象和聲譽,獲益非淺。

  (四)企業自身的努力政府當局在2000年5月出臺的“臺灣二十一世紀議程:國家永續發展愿景與策略綱領”中,提出了“成本內化原則”,要求通過經濟工具,透過市場機能,輔導企業建立環境會計賬,實現企業與社會外部環境成本內部化,合理反映企業的生產成本,為環境影響評估提供有效的依據。與此同時,行政院主計處開始試編綠色國民所得賬(綠色gdp),希望將環境對經濟社會的影響一并呈現出來,因此要求企業能夠反映環境成本的基礎數據作為依據。另外,自1996年國際標準化組織(iso)的環境管理標準iso14000發布后,為了應對歐美的綠色壁壘,提高產業國際競爭力,以iso14000認證為主的環境管理體系在臺灣企業中得到推展。為順應這些要求,改善傳統會計在公開披露企業環境活動財務信息方面的不足,不少企業行動起來。最主要的是,由于受“天人合一”思想影響,臺灣企業普遍重視環境保護,一些先進企業逐漸認識到建立環境會計制度是當前全球環保趨勢,企業的短期盈利是次要的,市場占有率和永續增長目標才是最重要的,加強環境管理是一種培育無形資產的長期戰略投資行為,因而成為了不少企業的自覺行動,開展了自主的環境管理活動,設置了專門的環境管理機構,逐步健全了內部環境管理體制,對環境管理進行計算、評價和檢查;有的企業對原材料等實施“綠色采購”;有的企業投入大量資金用于環保產品的開發,重視對職工的環保教育;有的企業主動發布降低環境負荷和環境績效信息,以增強消費者的信賴。而實施環境會計、披露環境信息正是企業進行這些環境管理活動的重要工具,成為企業提高環保投資效率、提升企業形象的必要措施。永光化學、聯華電子、裕隆汽車、正隆紙業、臺灣電力公司等27家企業率先實施或試行了環境會計。并贏得了明顯的效益。如臺灣公司于2002年開始建立環境會計制度,2003年因實施環境管理方案取得的總效益約新臺幣20800萬元。

  二、臺灣企業環境會計的實踐

  目前臺灣企業實施的環境會計主要是與傳統會計制度結合,針對企業環境成本的計算(尋找、辨認及量化與環境相關的直接或間接成本)和揭露。其主要目的是滿足企業管理上的要求,是企業邁向永續發展、改善經營決策與成本控制的一項新的管理工具,也是了解宏觀經濟發展與企業經營對環境的影響程度以減輕環境傷害、改善環境績效的重要信息工具,因此也被稱為“綠色成本會計”。以此為起點,臺灣環境會計將逐步向環境收益、環境資產、環境負債的核算和披露等領域拓展。

  在臺灣企業的環境成本會計實踐中,一般將環境成本分為內部成本和外部成本。內部環境成本,是企業已付出的與環保相關的成本費用,這些成本費用長期以來根據傳統會計制度被隱藏在各種不同的成本費用項目之下,實施環境會計后,可根據環境會計的處理原則將其分離出來,歸納計入相關的生產過程或產品,以了解其真實的成本,作為優化環境管理及提升環境績效的重要參考。外部環境成本,包括企業對外部環境和社會的損害程度,這在目前企業的財務核算中還無法把握,因此有些企業正在針對產品或生產過程產生的外部環境成本加以了解,并盡可能將外部成本內部化。

  總之,近年來臺灣企業的環境會計發展迅速并正朝著普及化、規范化的方向努力。各公司對環境會計的興趣日益提高。永光化工、聯華電子、臺積電等公司已經積累了較豐富的經驗。本文選取最具代表性的永光化工和聯華電子公司進行分析。

  (一)永光化工的環境成本會計實踐 臺灣永光化學股份有限公司于1972年9月創立并于1988年上市,1996年通過iso14001環境管理系統認證。該公司是臺灣率先實施環境成本會計的企業。1998年8月至1999年11月,建立了環境成本會計制度,并根據實踐在2000年7月至9月進行了一次修訂,2001年1月起開始實施新制。

  建立環境成本會計系統的目的有以下幾點:準確衡量環境成本;提供決策者作代工(oem)決策的判斷;提供資料供銷售訂價決策參考;提供從事各項活動符合環境保護標準的相關證據。

  會計原則及環境成本的分類如下:(1)認為“制度剛開始不要太復雜”。(2)因投入環?;顒拥娜耸鹿r匯集太困難,只好將環工處和各廠安環單位的人員列入,其他生產相關人員未列入。(3)將環境成本分為預防性環境成本,包括預防環境污染過程中的環保人員費用、防治污染折舊費用、環保原料投入、防污修繕費、化驗費、耗用物品、燃料費、電費、委外處理費、職訓費、防治污染規費及其他費用;評估性環境成本,包括評估環保工作中發生的環保人工費用、防治污染折舊費用、環保原料投入、防污修繕費、委外檢測費及其他費用;失敗性環境成本,凡因環境保護的缺失所帶來的一切內外成本。

  設立環境成本的科目如下:(1)“設備”科目。凡與環境保護工作有關除監測與檢測的設備以外的各種設備都計入這一科目。(2)“廢水防荇設備折舊費用——預防”科目。凡各種預防性廢水環保相關設備的折舊費用都計入這一科目。(3)“環保原材料——“預防”科目。凡預防性環保活動所領用的原料、間接材料都計人這一科目。(4)“環保人工費用”科目。凡直接參與環保的員工的薪資都計入這一科目。(5)“廢水防污修繕費”科目。凡為維持廢水預防性環境保護相關設備的使用或防止其損壞或維持正常使用而修理或換置的支出都計入這一科目。(6)“委托處理費”科目。凡委托外界處理、清理廢棄物等費用均計入這一科目。

  在2000年7月至9月的制度修訂中,將臺經院環保支出五大分類(廢水、廢氣、廢棄物、毒性物質及其他)納入現行的環境成本會計中。同時,也希望能逐一建立各廠環保的指標與機制來反映每只產品的環保費用。經過環境成本的合理配置,目前初步的成果已可較準確地反映出每只產品的環境成本及總成本,使得生產成本的控制、產品的報價或生產與接單的策略,都能有充分的信息以做出正確的判斷。

  未來的工作重點有:(1)提供信息協助評估投資于清潔生產、污染防治設備等資本支出項目。(2)減少產品或生產過程對環境的影響,設計出具有環境保護優先的產品或生產過程。(3)做好環境成本效益管理。(4)企業環境報告書的制作。(5)預測分析未來環境對成本的影響。

  永光化工是臺灣推動生態效益相當積極的本土企業。實施環境成本會計后,在公司領導、財務處、環保處的共同努力下,取得的環境管理業績可以與歐美跨國公司相媲美,而且該公司還在不同場合公開宣導公司實施環境會計強化環境管理的經驗與心得,被奉為臺灣環境成本會計的楷模。

  (二)聯華電子的環境成本會計實踐 聯華電子自2000年8月起開始公司內部環境成本會計系統的建置工作。在實踐中主要參考日本環境省2000年3月公布的《環境會計指南》的環境支出分類,經適度修改后成為公司的環境成本基本架構。

  環境會計制度規劃的基本原則是:以企業活動為主軸;以當期支出為衡量對象;以附加方式調整現有會計制度;以滿足內部管理需求為環境成本會計工作的主要目的。

  環保支出分為六大類。一是企業營運成本,包括污染預防支出,即預防空氣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噪音、振動、臭氣、土地沉降或其他(毒化物等)等方面的支出;全球性環境保護支出,即預防氣候變化、臭氧層消耗等方面的支出;資源循環支出,即用于提高資源利用效率、資源永續循環利用和減少、回收及處理事業廢棄物的支出。二是與供應商及客戶之間的上下游關聯成本。包括因綠色采購而多發生的成本;為推行環境保護,回收、再制或再利用產品所多發生的成本費用;為減少環境損害,回收、再制或再利用包裝容器所發生的額外成本費用;其他。三是管理活動成本。包括有關環境管理的教育訓練支出;發展、執行環境管理系統及取得認證等方面的支出;為監測及測量環境影響的支出;用于環保方面的人力支出;與環保有關的保險支出。四是研究開發成本。包括在研究開發過程中因考慮環保因素而增加的支出;在產品制造階段為降低環境損害而增加的研究費用;在產品銷售階段為降低環境損害而增加的研究費用。五是社會活動成本。包括自然保護、造林、美化環境等環境改善方面的支出;贊助社區居民環境公益活動的支出;贊助環境保護團體的支出;公告、宣導環境保護信息等方面的支出。六是損失及補償成本。包括清除土地污染的支出以及因環境保護增加的賠償、處罰及訴訟等方面的支出。

  企業環境成本會計未來發展的方向是提供報表供管理層作重大決策的依據;與環境績效的度量相結合;提供相關環境成本的支出信息供成本效益分析。

服務熱線

400 180 8892

微信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