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上海國家會計學院副教授單喆慜在MPACC課堂上指出,在財務報表分析中,常常會過分重視利潤表、現金流量表而忽視資產負債表的作用。她認為,利潤表是一個期間性的報表,而資產負債表卻是連續的,既能反映企業當期的盈利又能反映企業資產價值的變動。
單喆慜博士指出:三大會計報表中最重要的是資產負債表,它被稱為報表之母。利潤表只能反映當期的數字,而資產負債表卻是生生不息的。即使沒有利潤表也可以通過資產負債表來了解企業的經營狀況。比如企業虛增利潤,就說明資產是虛的,而做虧損,則說明負債里藏了收入。單博士指出:新會計準則要求很多資產項目盡可能的采用公允價值計價,強調公允價值觀,就是要把當期資產的變動也計入當期損益。改變了以前重利潤表輕資產負債表的理念,向重視資產負債表理念轉變。新準則體系比以往更強調對企業財務狀況的真實反映,而不僅僅簡單關注企業損益情況。
現金流量表———企業的脈搏
現金的流入量與流出量就好似一家企業的脈搏。單喆慜介紹,被稱為“第三張表”的現金流量表是前兩個報表的變形。對于廣大投資者和債權人而言,最為關心的企業現實的的償付能力。而財務狀況變動表由于流動和非流動的劃分標準等各方面的影響,不能全面提供這些信息,所以現金流量表作為會計報表主表中的第三張表,替代了以營運資金為基礎編制的財務狀況變動表,并在實際中充分發揮作用。
利潤表———兩權分離中應運而生
單喆慜指出,隨著所有權和經營權的分離,企業股東需要了解企業資產增值中有多少是同經營者的業績有關,需要將股東權益的變化解釋清楚,在此背景下,利潤及利潤分配表才應運而生。對于收益的確認,會計理論界持有兩種觀點,即“本期營業觀”與“損益滿計觀”。
“本期營業觀”認為只有當期決策可控的變化和事項才應該被包括在收益中。而“損益滿計觀”則認為凈收益應該反映企業當期內除了股權交易事項以外的所有引起股東權益增減變動的事項。“損益滿計觀”體現的是一種全面收益的思想。新會計準則采納了這種觀點。
單喆慜認為,利潤表雖然重要,但它也僅是解釋資產負債表一個項目的變動,不能夠替代資產負債表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