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貴州縣域經濟競爭力分析與對策
楊鋮. 趙柳
(貴州大學 管理學院 貴州 貴陽 550025)
摘要:縣域經濟是國民經濟的基本單元和重要基礎。加快縣域經濟發展、不斷壯大縣域經濟的實力,是“富民興黔”事業一項重要而緊迫的戰略任務,同時也是實踐科學發展觀的重要內容,對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和全面構建“和諧貴州”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本文在對貴州省縣域經濟競爭力分析的基礎之上提出了增強貴州縣域經濟競爭力的對策。
關鍵詞:貴州 縣域經濟 競爭力 分析 對策
一.導言
(一)提升貴州縣域經濟競爭力的意義
加快縣域經濟發展,不斷提升縣域經濟競爭力,既是推進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富民興黔”事業一項重要而緊迫的戰略任務,也是調整經濟結構、實現城鄉和區域協調發展的一個重要著力點。當前貴州縣域經濟在走向市場化進程中面臨著新的機遇和挑戰,面對新形勢、新任務,認真研究縣域經濟發展中面臨的問題和困難,探索并制定科學有效的應對策略,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項緊要任務。發展壯大縣域經濟,提升其競爭力是新時期統籌城鄉發展、從根本上解決“三農”問題的戰略舉措,也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要內容。同時縣域經濟也是統籌區域發展的基本單元,其競爭力的提升對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
(二)貴州縣域經濟概況
當前,貴州縣域經濟呈現出快速發展的良好勢頭,在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以及新階段扶貧開發工作的推動下取得了顯著的進步,但由于受縣域基礎條件、地區經濟差異性和城鄉二元結構的影響,貴州縣域經濟的落后狀況沒有得到根本的改變。據統計資料顯示,2003年全省縣域GDP總計1012.8億元,城市GDP總計498.9億元,分別為兩者總和的67%和33%[1],2005年這一比例為74.4%和25.6%[2],貴州省成為了全國縣域經濟GDP比例最大的省。縣域人口3484.09萬人,城市人口385.57萬人,分別占全省總人口的90.04%和9.96%(圖表2),與全國平均水平相比,貴州縣域GDP和人口比重分別高出15.05和16.53個百分點[3],既是縣域GDP和城市GDP總量都比較小的省區之一,也是縣域GDP比重和人口比重均為最大的省區之一。與東部沿海發達地區相比,貴州省縣域經濟載體數規模小,在空間上呈現邊、遠、小、散的分布格局,大部分地理位置偏遠,遠離中心城市和交通要道,而且城鄉之間聯系松散、脫節,缺乏互補互動能力,所以說仍然是城鄉分離、工農分離的二元經濟社會結構。因此,從貴州省的實際情況來看,其縣域經濟呈現功能單一,聚集和輻射功能較差,工業化程度普遍不高,區域發展不平衡,基礎設施差,投資收益低等特點。
二.貴州縣域經濟競爭力分析
(一)縣域經濟競爭力評價釋義
縣域經濟不僅是經濟概念,還是社會概念,也是政治概念[4],增強縣域經濟的競爭力,成為發展縣域經濟的首要問題。縣域經濟競爭力可以描述為縣域單位載體通過自身區位、資源稟賦優勢以及資源配置來獲得相應競爭優勢的能力,需要強調的是縣域經濟競爭力的強弱并不是一成不變的(主要指配置資源的能力),所以要更加注重培養具有潛在競爭優勢的產品和項目,使所擁有的比較優勢上升為競爭優勢。直觀的講,現行的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評價主要是采用經濟上的基本數據進行,評價數據的可獲取性、準確性、客觀性都可以進行核實,而且評價結果比較客觀,基本上能夠反映出各縣域經濟載體其競爭力的基本情況。當然與縣域經濟強相關的其他社會指標,如科技教育、醫療衛生等也可以通過縣域經濟來反映,因此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也客觀上基本反映了縣域經濟和社會的競爭力[5]。故縣域經濟競爭力其主要的內容應當包括主要:自然資源競爭力、區位稟賦競爭力、政策環境競爭力、政府管理競爭力、產業經濟競爭力、工商企業競爭力、人力資源競爭力、市場開發競爭力、信息互動競爭力等,其競爭力評價指標體系大致可以表述為:
經濟實力 人口數量 做人均數據用 1
地區生產總值 2
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 3
地方預算內財政支出 參考數據 4
富裕程度 縣域 地區人均生產總值 5
居民 農民人均收入 6
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7
發展速度 GDP增長速度 8
圖表-3 縣域經濟競爭力評價指標體系 (資料來源:中國縣域經濟網)
(二) 貴州縣域經濟競爭力現狀分析
第五屆全國縣域經濟百強縣(市)評比中,貴州無一縣市入選,競爭力指數排名全國倒數第四。根據第五屆中國西部百強縣(市)評比結果顯示,在西部12個省市區中,貴州省進入百強的占6席,分別是貴州盤縣、貴州仁懷市、貴州遵義縣、貴州興義市、貴州畢節市和貴州清鎮市[6]。從以上兩個評比結果中我們可以發現貴州省的縣域經濟發展競爭力嚴重不足,其現狀與原因突出表現在以下幾點:第一,總體競爭力偏低,與其他省份差距進一步拉大。2005年在全國31個省(市、區)中,貴州縣域經濟競爭力排名27位,略高于甘肅、青海和西藏,而相鄰的重慶,同期縣域經濟競爭力排名第11位,廣西第19位,四川第21位。四川、廣西、云南在西部百強縣(市)中的席位分別為25個、10個、10個,貴州僅有6個;第二,區域差異大,缺乏核心競爭優勢。從進入西部百強縣的情況看,貴州省的經濟發展不平衡,貴州省農村貧困面廣、尤其是少數民族地區貧困程度更深,經濟發展十分落后,這嚴重制約著貴州縣域經濟競爭力的提升;第三,不具備區位競爭優勢。貴州絕大部分地區為山地,區域地理情況十分復雜,氣候受水平變化規律和立體變化規律的雙重制約,一方面,區域社會經濟發展滯后;另一方面,又是生態脆弱、生態敏感的區域。貴州地區既是山區占主要的地區、社會經濟落后地區,又是少數民族聚居區,許多的問題交織在一起,使得縣域經濟發展問題變得更為復雜;第四,縣域經濟基礎設施比較落后。基礎設施落后是制約貴州縣域經濟發展的又一重要因素。調查研究表明,在構成經濟增長的各種制約因素中,名列首位的并不是制度、技術和金融體制等軟性因素,恰好是人們通常都所忽視的基礎設施,而貴州縣域經濟的發展正面臨著這一難題;第五,缺乏市場競爭意識。思想觀念、市場意識淡薄,是制約貴州縣域經濟發展的又一原因,人的思想、意識往往是外部環境的反映或者映射,相對而言貴州有些縣市中還受傳統保守思想的影響很大[7]。
三.提升貴州縣域經濟競爭力的思路和對策
(一)提升貴州縣域經濟競爭力的思路
1.著眼于貴州省情來提升貴州縣域經濟競爭力
發展縣域經濟,增強縣域經濟競爭力必須從貴州實際出發,遵循科學發展觀,堅持統籌協調、全面發展,促進經濟建設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的統一。要著眼于改革發展穩定的大局,重點圍繞貴州省“十一五”規劃的落實,按照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新階段扶貧開發、增強自主創新能力、發展多種所有制經濟、進一步深化改革和擴大開放、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環境友好型和資源節約型社會等方面的要求來推進和提升貴州縣域經濟競爭力。
2.制訂明確的戰略規劃來提高縣域經濟競爭力
結合貴州實際,要提升貴州縣域經濟還繼續堅持一手抓扶貧、一手抓促強,建立“抓兩頭、帶中間”的工作機制,大力推動縣域經濟發展,加快全省小康建設步伐和促進富民興黔的戰略性舉措[8]。同時要致力于改善發展環境,營造低生產成本、低交易成本的投資環境。發展產業集群,打造產業鏈,發揮集聚效應,注重資源的組合、升級、擴散,提高對現有資源的利用率。對待縣域經濟的發展還要堅持分類指導,扶優扶強,實現增強綜合實力,促進強者更強、弱者變強的相互協調、健康發展的目標,把縣域經濟中條件較好的一部分抓好做強,爭取為貴州全省實現穩定進入小康社會打下堅實基礎。最后要堅持以農業現代化為基礎、以工業化為主導、以城鎮化為支撐的方針,把發展壯大縣域經濟作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要載體,切實解決農民群眾關心的突出問題,促進農村各項事業全面進步,為實現貴州全面振興提供有力支撐。
(二)提升貴州縣域經濟競爭力的對策
1繼續推進強縣戰略,實現縣域經濟的規模化、集約化
早在1999年,貴州省委、省政府就制定了加快建設經濟強縣的意見,因勢利導建設一批經濟強縣,第一批選擇了20個縣列入經濟強縣建設,建設經濟強縣戰略取得了顯著成效,據統計,2002年這些縣GMP平均增長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5個百分點。目前又確定云巖區、南明區、白云區、花溪區、烏當區、紅花崗區、仁懷市、西秀區、興義市、開陽縣、清鎮市、銅仁市、盤縣、都勻市、金沙縣、遵義縣、中山區、凱里市、畢節市、赤水市20個縣(市、區)進入第二輪經濟強縣建設[9]。要繼續實施強縣戰略,依據比較優勢確定縣域經濟主導產業,加快縣域工業園區建設,不斷提高產業集中度,推進縣域經濟向規模化、集約化方向發展。同時還要倡導縣域經濟載體能積極承接國內發達地區和城市的產業梯度轉移,把發展配套產業作為縣域擴大對外開放的主攻方向,不斷壯大縣域經濟整體實力。
2發揮優勢,努力構筑縣域經濟發展新格局
貴州的大部分縣市處于大山之間,交通十分不便,信息相對閉塞,所以要因地制宜、發揮優勢建設特色產業基地,要把特色產業基地建設與大力推進縣域經濟的發展結合起來,與推進城鎮化、工業化結合起來,合理布局生產力,壯大縣域經濟實力。要大力挖掘自身優勢,突出發展特色經濟,發展產業集群聚集規模效應發展特色產業。烤煙、油菜、優質水稻、以及畜牧業等都是貴州縣域經濟發展的特色所在,要堅持用工業化理念謀劃農業發展,用先進的管理理念指導農業,著力培育一批發展潛力大、輻射面廣、技術含量高的龍頭企業。同時要以縣城和部分基礎較好的建制鎮為重點,科學規劃、合理布局,充分發揮農村地域性經濟和文化中心作用,形成一批具有地方特色和優勢的城鎮,大規模轉移農村勞動力。更要大力培育農村市場,改善農村消費環境,積極發展農村第三產業。著力加強5個“經濟區域”(以貴陽和安順為中心城市的黔中經濟區;以遵義和銅仁為中心城市的黔東北經濟區;以凱里為中心城市的黔東南經濟區;以興義為中心城市的黔西南經濟區;以六盤水和畢節為中心城市的黔西北經濟區)、8條“產業帶”(210國道、320國道和川黔桂省際高等級公路貴州段產業帶;烏江、赤水河、錦江、清水江和都柳江航道產業帶)和3個“產業區”(攀西——六盤水冶金、能源、化工產業區;烏江電力和黔中鋁磷產業區及紅水河電力和桂西北有色金屬產業區)之間的互動能力,發揮各自的優勢,從而形成全省縣域經濟的總體布局。?
3著力推進體制機制創新,激發縣域經濟競爭活力
在國家大力促進中小企業加快發展,積極鼓勵、支持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方針指引下,貴州省中小企業、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環境不斷改善,全省中小企業、非公有制經濟的活力不斷增強,企業規模逐步擴大,經濟運行的質量明顯提高,從而使貴州中小企業、非公有制經濟在“十五”期間保持了協調健康快速發展的良好勢頭。進一步落實促進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政策措施,大力發展非公有制經濟,鼓勵、支持、引導民營經濟加快發展,增強經濟自主增長能力,把非公有制經濟作為縣域經濟發展的主要力量,拓寬非公有制企業市場準入條件,加強對個體私營企業的支持和保護,逐步提高非公有制經濟的總量和活力。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擴大縣市管理權限,這些管理權限包括縣市經濟社會發展急需的簡政放權、減少審批環節等事項,為縣域經濟發展提供體制保障和條件。要以擴大管理權限為契機,推動縣域經濟更快更好發展。創新管理模式,把擴權轉化為轉變政府職能的動力。發揮政策優勢,把擴權轉化為促進產業上層次、企業上規模、產品上檔次的動力[10]。
4注重科技創新,提升貴州縣域經濟競爭力
抓好縣域經濟科技創新,是解決貴州縣域經濟發展薄弱環節的方法之一。全面提高貴州縣域經濟的整體素質,就必須大力實施以技術進步為核心的科技創新戰略,通過技術研究與開發的引領作用,推動可持續發展。貴州縣域經濟的發展應當根據國內外相關技術領域和產業、產品等結構調整的現狀與發展趨勢,結合縣域經濟發展的實際,加快產業技術進步,提高經濟效益。同時要按照新型工業化道路的要求,在結合自身實際的情況下,以工業結構調整為突破口,加大科技進步和科技創新力度從而全面提升貴州縣域經濟競爭力的整體素質。堅持以科技創新引領縣域經濟發展,深化農村科技體制改革,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加快縣域經濟支柱產業發展。組織內外科技力量,開展科技攻關、科技示范和成果推廣工作,進一步完善和落實有關促進科技進步、推進自主創新的政策措施,為縣域經濟發展創造良好的科技政策環境。圍繞區域特色優勢產業,組織實施一批科技項目,加強國家和地方科技計劃的銜接配套,實現項目、資金、科技力量向縣域經濟發展傾斜[11]。加強市縣科技能力建設,強化市縣科技管理部門職能,搞好新技術、新成果的試驗示范推廣基地和縣域綜合技術培訓基地,明確和強化科技管理部門職能,每年有重點地實施一批事關縣域經濟發展全局的重點科技項目。
5完善各項政策,扶持縣域經濟發展
首先,在財政稅收政策方面為加大對縣域經濟的扶持力度,財政可以安排一定的貸款貼息和獎勵資金,支持縣級重點工業園區基礎設施建設;此外,通過轉移支付平衡各縣之間的財力差距,增強縣鄉財政基本支出的保障能力;建立對民族鄉鎮的專項轉移支付制度,支持少數民族鄉鎮加快發展。同時考慮研究對縣域載體新辦的企業給予稅收優惠政策,以解決企業發展的資金困難,政府在稅收政策方面如果能夠給予適當的不同于城市企業的一些政策,就能夠吸引一些資金向縣域經濟轉移。
其次,金融信貸擔保方面要加大對縣域經濟的支持力度。縣域經濟的發展離不開金融支持,解決縣域經濟融資難的問題,加大對縣域經濟的支持力度就要為縣域經濟發展提供金融服務,要不斷完善信貸管理機制,探索建立健全縣域企業融資擔保機構。同時要建立中小企業信用擔保機制,解決縣域經濟的中小企業擔保難問題。進一步深化信用社政策,加快農村信用社改革步伐,增強其支持縣域經濟的力度。
最后,投資政策上要積極調整投資結構,加強縣域經濟基礎設施建設,省財政在公共設施的建設投資上也要加大對縣域經濟的支持,這樣既能夠改善縣域的區位條件和發展環境,也能夠直接帶動縣域經濟發展。同時要改善投資環境,完善投資環境監測、跟蹤、考核、評價、公示、督促整改制度,建立改善投資環境的長效機制[12]。形成完備的縣域經濟載體功能、優惠的投資政策以及優越的投資環境,從而增強縣域經濟的競爭力。
參考資料:
[1] .[3]貴州縣域經濟市場化思考[OR/OL]. http://www.tonghai.gov.cn/pubnews/sxjyjl/890740191
[2]第五屆全國各省市區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評價報告[EB/OL].http://www.china-county.org
[4]鄭炎成、陳文科.縣域經濟在國民經濟中的現實地位變遷:理論與實證[J].財經研究,2006,(3).5~7
[5]中國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評價說明[EB/OL].http://www.china-county.org/zonglan/zonglan13.asp
[6]第五屆中國西部百強縣市[OR/OL].http://www.china-county.org/jzl_fivth/jzl_fivth02.asp
[7]鮑昆明、魏敏等.貴州經濟發展態勢、比較和思考[EB/OL].www.guz.cei.gov.cn/gzxxywl/20003q/3.htm
[8]江森源.貧困山區縣域經濟實現跳躍式發展思路初探[J].科學中國人,2005.(2)74~75
[9]中共貴州省委貴州省人民政府關于進一步推進經濟強縣建設的意見[ R].貴陽,2004.03.23
[10]王朝彬、王力.縣域經濟的系統論分析[J].和田師范專科學校學報,2006,(1).33~35
[11]陳國順、張淑芹.寧夏五項措施助推縣域經濟[N] 寧夏日報, 2006.03.16
[12]水城縣十一五規劃綱要[R].貴州省人民政府公報,貴陽,2006.03
Analysis and Countermeasures on competitiveness of Country Economy in Guizhou Province
YANG-cheng ZHAO-liu
(Management College, Guizhou University, Guiyang,Guizhou,China ,550025)
Abstract: Country economy is a basic unit and important foundation of National Economy. To speed up the development and strengthen the economic power of the country economy is the most important and urgent strategical assignment of building a prosperous GuiZhou province where people can be more well done. It is the most important part in carrying out the Scientific Concept of Development, and also of great importance in building the New Socialist Countryside as well as a harmonious GuiZhou. This paper proposed the countermeasures of strengthening the economic competitiveness in Guizhou on the basis of analysis of the facts in this area.
Key words: Guizhou country economy competitiveness countermeasures
作者:楊鋮. 趙柳 文章來源:貴州大學 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