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 會計的社會需要性和社會約束性形成了會計的社會性,其本質是社會產品價值分配的有序性。會計活動的過程,就是對會計主體的經營成果利益價值社會性分配的過程,會計具有分配功能。會計的本質是人們在社會再生產過程中,主要利用價值形式,對社會性產品進行連續、系統的價值分配活動。
[關鍵詞] 會計 社會性 分配功能
會計的基本功能之一就是針對特定主體的經濟活動生成會計信息并對外披露。由此涉及到為之服務的兩個基本主體:一是生成并披露會計信息的主體,二是使用并監督會計信息的主體。生成并披露會計信息的主體對會計的需要和控制,形成了會計的個性特征;使用并監督會計信息的主體對會計的需要和控制,形成了會計的社會性特征。會計的個性和社會性是對立統一的兩個方面,它是人類會計活動中矛盾著的基本方面。但在會計理論上對會計社會性的研究還有待深入,利用現有的會計本質理論無法圓滿地揭示會計社會性的客觀存在及其本質。因此,有必要圍繞會計的社會性及其所具有的分配功能作進一步理論探討。
一、會計的社會性及其本質
(一)會計的社會性主要表現為會計的社會需要性和社會約束性,從而形成會計的同質性。
會計的社會需要性表現為在會計主體之外的社會范圍內,要求會計承擔為社會服務的義務,即會計行為應按照社會的要求將會計主體的經濟活動和財務活動所形成的所有信息,向會計主體以外的外部領域披露,并按規范釋疑。即社會需要會計主體的真實、可靠且連續的會計信息。
為了保證這個社會需要不受會計主體的控制和影響,任何經濟組織的會計行為都必須按照社會確定的會計信息處理和釋疑的規則、程序、方法進行會計系統活動,任何單位管理者當局或利益關系人都不能以自己的偏好而改變會計行為的規則、程序和方法,否則將承擔會計法律責任的追究。這就是會計的社會約束性。
社會確定的會計信息處理和釋疑的規則、程序、方法,以法律約束和社會道德約束的雙重機制作保證,在不同的會計主體中實施,從而形成了會計的同質性。一個國家的會計行為規則、程序、方法的確定,在有的國家是政府主導的,在有的國家是行業協會主導的,不論那種模式,都具有廣泛的社會代表性和法律的保障性。在我國目前的時空段內,是以政府為主導的,由政府代表社會制定會計法規、會計制度、會計準則、會計工作規范、會計從業資格規定等等會計行為的規則、程序和方法。
社會經濟越發展,會計社會性越突出,社會需要在質和量的要求程度越高,社會約束性越強、越細化、越規范。我國改革開放以來的會計改革和發展歷程充分證實這一結論。如會計法規、會計制度、會計準則的建設歷程;如會計人員的管理和教育制度建設和實施方法等等。
(二)會計社會性的本質是社會產品價值分配的有序性。
之所以存在會計的社會需要性和社會約束性,其根本原因是會計主體的經營成果利益價值存在社會性分配的需要,即社會產品價值分配的有序性需要。以企業為例,企業作為社會的經濟細胞,客觀上為社會創造社會產品價值(即經營成果利益),社會產品價值要在不同的利益主體中進行分配和再分配。從參與分配的主體不同,可分配初次分配和再分配兩個階段。在與企業利益直接相關的不同利益主體之間的價值分配,通常是在初次分配階段中進行,如經營成果利益在企業職工、投資者、債權人、政府等之間的分配。在與企業利益無直接相關的利益主體之間的分配,通常是在全社會范圍內的再分配階段進行,如財政支出等等。社會產品價值的社會性再分配是建立在初次分配基礎之上的。只有社會產品的分配按照有序的規則進行時,才是全社會的公允。從企業外部看,會計的本質是再生產過程中分配環節中的利益分配的重要機制和手段,企業提供會計信息實質上是反映企業創造利益價值總量及利益價值初次分配的狀態,以使社會各利益主體在參與分配和再分配過程中判斷企業初次分配中的規范性、再分配的地位、長期再分配的可持續性,以期做出必要的決策。會計提供的會計信息合法、真實、完整是保證成果利益社會性分配有序、效率、公平、公正的前提條件。
各會計信息使用者之所以對會計信息的合法、真實、完整有規范的嚴格要求,關鍵在于會計信息對各利益相關者在追逐利益分配行為決策過程中的不可代替的作用。但在經營成果利益的價值分配中,單位管理當局與其他相關利益分配主體各方總是存在利益沖突的矛盾,在矛盾解決的過程中,管理者當局有著操縱會計系統的便捷條件,利用對會計信息的操縱而獲得更多的利益價值或在利益分配中處于有利的地位。另外,管理者當局除了為自己的利益,還可能在某個利益相關者的威逼利誘下,與其聯合起來對會計信息操縱。如經營者與股東聯合對會計信息操縱,達到逃避稅款的目的,經營者與大股東聯合對會計信息操縱,侵占小股東和債權人的利益等。因此,為避免操縱會計信息的可能性,社會各利益集團對會計信息需求的最大公約就是會計信息的合法、真實、完整。
企業必須向社會提供合法、真實、完整的會計信息,以滿足社會經濟利益分配主體對會計信息使用的需求。雖然會計信息因企業的性質、規模、管理政策以及信息使用者偏好不同而有需求差異,但經濟利益社會性分配矛盾的協調結果無不要求提供的會計信息真實、完整、合法。為便于判斷會計信息的真實、完整、合法,由此社會確定了屬于“強制性的”或是“必需的”統一的會計信息生成體系和釋疑的規范語言,即會計的社會約束性。
(三)會計社會性的基本特征
1、社會產品價值有序分配是會計社會性的基礎。任何經濟利益主體所創造的產品如果不形成社會產品或不存在社會性分配的話,也就不存在會計的社會性。如家庭的經營成果、自給自足經濟條件下的利益主體,就不存在會計社會性的問題。
2、會計社會性具有動態性。從全社會角度看,社會性產品范圍越廣,社會產品價值分配越復雜,會計的社會性越強。如市場經濟條件下的會計社會性比計劃經濟條件下的會計社會性要強得多;如在我國工商業領域或城市區域的會計社會性要比農業領域或農村區域的會計社會性要強得多。從經濟微觀主體角度看,成果利益分配范圍越寬廣、利益分配主體越多越復雜,會計的社會性越強。如上市公司的會計社會性比非上市公司的會計社會性要強得多,大企業比小企業的會計社會性強。
二、會計的分配功能
(一)會計是否具有分配功能?
會計社會性的根本原因是會計主體的經營成果利益價值存在社會性分配的需要,會計的本質是再生產過程中分配環節中的利益分配的重要機制和手段,會計的核算過程,就是經營成果利益價值的初次分配過程。通過會計,實現了三個方面的分配活動:一是將會計主體的個別產品向社會產品的價值轉化(表現為將個性的經濟活動和活動成果釋義為社會性的同質語言),從而形成社會產品在社會范圍內的分配總量;二是社會產品“C、V、M”劃分(表現為成本計算、財務成果的計算等);三是對經營成果在相關者利益分配主體之間的分配(表現為稅收的計算和繳納、工資的核算、利息費用的核算、利潤分配等等)。因此,會計活動的過程,就是對會計主體的經營成果利益價值社會性分配的過程,會計的最終目標是對會計主體形成的經營成果利益在利益相關者之間的分配,會計具有分配功能。
(二)會計分配功能的表現
1、會計是經營成果的分配平臺系統,承載著其它各種分配手段和分配形式的組合和運作。經營成果的分配有多種手段和形式,無論是財政分配、工資分配、價格分配、財務分配等等分配形式,還是勞動、知識、技術、資本、經營管理、土地房屋等等分配手段,無不都是在會計這個分配平臺系統中進行的。會計活動過程,就是各種分配手段和分配形式組合和運作的過程,經營成果利益分配的實現,貫穿于會計的確認、計量、匯總、記錄、解釋的整個過程中。會計是為經營成果利益分配服務的。
2、會計分配是經營成果利益價值形式上的分配。即將個性化的不同會計主體的經營成果轉化為社會性的同質分配總體,并以貨幣為載體,實現社會范圍內的有效分配,實現效率與公平的統一。
3、會計分配的主要手段是確認和計量。會計通過確認和計量對經營成果利益在特定的時間和空間上中在不同分配利益主體之間分配,確認和計量的過程就是分配的過程,最終形成經營成果利益的歸屬誰、何時歸屬、歸屬多少的分配狀態。
4、會計分配對社會產品分配格局的影響。在社會產品的價值分配中,由于分配政策或分配制度主要是在會計主體外部形成的,會計分配功能要受到社會的強力規范和約束,一般情況下會計分配功能是在被動的狀態下運行的,一般不影響社會產品分配的整體格局。但當出現會計錯弊狀態時,必然會對社會產品分配格局產生重大影響,并有可能造成分配格局的混亂。
三、會計社會性和分配功能的認知對會計基本理論的豐富
如果對上述會計社會性和會計分配功能的探討結論得到認可的話,那么有必要在會計理論上對會計的本質、會計產生和發展原因、會計職能、會計責任作進一步的探討,因為現有的會計計本理論無法圓滿地揭示會計的社會需要性和社會約束性及其分配功能的本質特征。
(一)會計的本質是什么
我國會計界對會計本質的認識尚有爭論,至目前止,有三種主要的理論觀點,即“管理活動”論、“信息系統”論、“控制系統”論。
“管理活動論”認為會計是“人們管理生產過程中的一種社會活動”。該論無法圓滿解釋以下幾個問題:(1)為什么會存在會計的社會約束性?(2)為什么會存在會計舞弊?會計舞弊與管理活動的聯系?(3)會計與財務管理的關系和區別?(4)會計管理活動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信息系統論 闡明了會計是一個作為以提供財務信息為主的經濟信息系統。主題觀點可概括為:會計是旨在提高企業和各單位活動的經濟效益,加強經濟管理而建立的一個以提供財務信息為主的經濟信息系統”。該論仍無法圓滿解釋以下幾個問題:(1)會計為什么必須要向社會提供會計信息?(2)為什么會存在會計信息失真?(3)為什么任何經濟組織都必須按照社會確定的會計信息處理和釋疑的規則、程序、方法進行會計行為,而不論是否對提高單位活動的經濟效益有作用?
“控制系統”論認為現代會計是會計管理者通過會計信息系統與會計控制系統的協同運作,實現對市場經濟中的產權關系及價值運動過程及其結果系統控制的一種具有社會性意義的控制活動。該論無法圓滿解釋以下幾個問題:(1)會計產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現代會計與古代會計有無相同的本質?(2)會計控制的目的是什么?(3)會計為什么存在社會需要和社會約束?
筆者認為上述三種有關會計本質的理論觀點,主要是從會計的個體特征角度概括會計的含義,并沒有完全揭示會計的本質。從會計的個性和社會性的對立統一兩個方面思考,筆者認為會計的本質應當是“社會性的經濟利益分配活動”,是人們在社會再生產過程中,主要利用價值形式,對社會性產品進行連續、系統的價值分配活動。
從會計活動的現象分析,會計是一個作為以提供財務信息為主的經濟信息系統,但進一步分析,為什么會計必須按照社會確定的會計信息處理和釋疑的規則、程序、方法提供經濟信息?提供的信息最終目的是什么?提供的是什么信息?分析這些問題,就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會計提供的是會計主體的經濟成果利益形成和分配狀態的相關信息,會計信息使用者使用信息的目的是判斷經濟利益分配的公允性、自身經濟利益分配的份額和可持續性,并為形成有利于自己的分配格局而做出決策。
從會計個性角度分析,會計是“人們管理生產過程中的一種社會活動”,會計承擔著理財的管理功能。但會計管理的最終目的是什么?會計管理功能與財務管理、企業管理的區別在哪里?分析這些問題,可以得出結論:會計的管理活動是會計主體利用擁有會計系統的便捷條件,通過會計管理活動,在會計主體與其他相關利益分配主體各方利益分配的沖突矛盾中處于有利地位,會計管理活動的最終目的是使會計主體一方在現有分配格局下,盡量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獲取的分配的有利地位,因此,會計管理活動實質上是會計能動的分配活動。會計的發展分化為管理會計和財務會計兩個子系統,就是會計主體一方與社會性的利益主體之間在利益分配沖突中協調的產物。管理會計較多地體現會計的個性特征,通過理財活動,為會計主體的利益分配服務。財務會計較多地體現會計的社會性特征,通過會計信息系統,為社會各利益主體的利益分配服務。
(二)會計產生和發展的根本原因
人類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在于人們不斷地追求利益和分配利益,社會發展的歷史是公平與效率對立統一矛盾運動的歷史。會計作為一個分配平臺和分配系統,首先產生于人們對經濟利益分配的需要。筆者認為,會計產生和發展的條件必須具備三個條件:一是必須是再生產狀態,任何經濟活動主體如果不是再生產狀態,則不會產生會計;二是必須是社會產品,經濟活動主體形成的經濟利益并不僅僅為自己消費,而是在社會范圍內消費,即經濟利益要在社會范圍內有多個利益主體進行分配(如國家參與分配、其他投資者參與分配、債權人參與分配等),如果不是社會性產品,則不會產生會計;三是必須是同質的價值形態的分配,只有利用價值形式,才能形成對社會產品在社會范圍內進行及時地、有序的、同質的分配,從而形成了會計特有本質特征。
由此,筆者認為:
1、會計產生的根本原因是經濟利益(社會產品)的社會性分配,即經濟利益需要在不同經濟利益主體之間進行分配。
2、會計產生的條件是:一是社會再生產,二是貨幣的產生和發展。非連續的、非價值形式的經濟利益分配活動不屬于會計范疇。
3、會計發展的根本原因是社會再生產的不斷擴大。社會再生產越擴大,社會性產品范圍越廣,社會產品分配范圍越寬,利益分配主體越多越復雜,會計的社會性越強,會計越發展。
(三)會計目標和會計職能
會計的目標是人們從事會計工作所要達到的境地和標準。如果把會計定義為“社會性的經濟利益分配活動”,其基本功能是經營成果利益的分配平臺和分配系統,則保證經營成果利益的有序分配、提供經營成果利益的分配信息是會計目標的內涵。因此,會計目標所要解決的是如下幾個問題:1、可供分配的經營成果利益是多少?2、經營成果利益是如何分配的?3、經營成果利益的分配是否被各分配主體所公允、接受?4、如何保持經營成果利益的可持續分配的分配狀態?解決這些問題,由此形成了會計的基本職能:反映職能(可供分配的經營成果利益是多少?經營成果利益是如何分配的?可持續分配的分配狀態?)、分配職能(通過經營成果利益的確認和計量形成利益的歸屬)、監督職能(經營成果利益的分配能否被各分配主體所公允、接受?)。
(四)會計責任的界定
會計提供的會計信息實質上是反映會計主體所形成利益價值總量及利益價值初次分配的狀態,會計提供的會計信息合、真實、完整是保證經濟利益社會性分配有序、效率、公平、公正的前提條件。
為保證會計提供的信息真實、完整,任何經濟組織的會計行為都必須按照社會確定的會計信息處理和釋疑的規則、程序、方法進行會計系統活動,任何單位管理者當局或利益關系人都不能以自己的偏好而改變會計行為的規則、程序和方法,否則將承擔會計責任的追究。
由此,會計責任可作如下界定:
1、會計責任是會計責任主體對向社會提供的會計信息的合法性、真實性、完整性承擔責任。
2、會計責任的本質是會計責任主體在會計分配活動中對遵守社會確定的會計行為規則、程序、方法的承諾或盡責。會計責任產生的根本原因是社會產品價值的社會性有序分配的需求。
3、會計責任是會計責任主體向社會承擔的責任,是一種外部責任,即向社會上所有使用會計信息者負責(這里講的信息使用者既包括利益相關者,也包括任何無利益關系的會計信息關注者,但在會計法律責任追究上有差異)。
4、在會計信息處理、轉換和釋疑過程中,有能力使會計信息處理、轉換和釋疑以自己的偏好和特定目的而改變遵守社會確定的會計行為規則、程序、方法軌跡的人員就是會計責任主體。
參考文獻:
1.王竹泉.2003. 利益相關者會計行為的分析. 會計研究, 10:3-9
2.鄭在柏.2006. 芻探企業會計責任. 財會月刊, 4:5-6
3、黃志忠.1997. 從會計本質看會計目標與會計職能.會計研究,6:33-35
4、閻達五.1990. 會計管理結構.北京出版社, 34-112
5、謝志華.2001. 領會“三個代表”精神,把握會計實質.財務與會計,11:9
作者:鄭在柏 文章來源:江蘇聯合職業技術學院徐州財經分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