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中國是東方會計的新興力量,而美國是西方乃至全世界會計的典范,兩國會計模式都有太多值得研究的地方。本文在對中美會計模式進行比較時,打破了以前大多數文章中將美國會計的全部內容作為中國會計的借鑒范本這一固定思維,歸納出了中國會計的先進之處,以期有利于中國會計更好地認識自我、加快發展。
[關鍵詞]中國會計 美國會計 會計模式
一、問題的提出及概念的界定
(一)問題的提出
既然要進行國別會計比較,就不可能不提到美國會計。作為當今世界上影響范圍最廣、內容最為完整的會計模式,美國會計有太多值得我們研究的地方。而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中國的經濟正快速發展。隨著經濟體制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換,中國會計也正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國內學者在把美國會計與中國會計進行比較時,關注點往往都是美國會計相對于中國會計的優點以及對中國會計的啟示。誠然,美國會計的先進性毋庸置疑,但不會毫無瑕疵。同樣,中國會計也并不是一無是處,相對于美國會計來說也肯定存在一些優點。本文擬通過對中美會計的比較以探求此優勢所在。
(二)會計模式概念及內容的界定
會計是經濟、政治、法律、文化、科技等環境的產物,一定特征的社會環境產生了與之相適應的會計模式。《現代漢語詞典》把模式定義為某種事物的標準形式或使人可以照著做的標準樣式。而關于會計模式的概念及其包括的內容則有不同的觀點:花瑩(1997)認為會計模式是會計實踐的、標準的、定型化的形式,是根據人們所觀察到的會計特征所進行的描述,包括會計活動的指導思想、會計目標、會計信息的質量要求、管理體制、會計準則、會計組織、會計程序和會計方法。張流柱(2004)則認為會計模式是對一定國家或地區的標準化會計實踐活動的綜合或描述,包括管理體制、會計準則、會計信息質量要求以及會計監督。本文在展開論述時將會計模式所包括的主要內容界定為會計法律規范、會計準則(制定機構及國際協調化)、會計實務(會計報表報送對象、會計報表服務對象、報表注釋、報表格式)。
二、文獻綜述
關于中美會計模式的比較國內學者已經進行了大量深入的研究,其中很多學者都談及到了美國會計模式對中國的借鑒。趙玉華(2000)在《中美會計模式比較》中從會計環境、會計規范體系、會計主要特征等方面對中美會計的異同進行了深入分析。馮吉福(2003)在其碩士論文中把中美會計模式分別界定為政府利益導向和投資人導向。劉世慧(2002)從會計管理體制、會計準則或會計制度的制定與頒布、會計核算及信息披露、會計監督、會計目標等方面對中美會計模式進行了比較,并分別從以上五大方面對建設有中國特色會計模式提出了建議。
但是,關于中國會計相對于美國會計的優點所在鮮有學者涉及,文獻比較貧乏,不過也提出了一些有益的觀點。張燕(2005)分別從會計理論基礎、會計目標、會計法規體系、會計管理體制、會計監管體制以及會計教育六個特征探討了中國會計的特色所在,暗含了中國會計模式的獨到之處。
三、中美會計模式的比較
表1:中美會計模式比較
美國會計 中國會計
會計的法律規范 證券法,證券交易法,GAAP 會計法,企業財務報告條例,會計準則,會計制度
會計準則 制定機構 民間會計團體(FASB) 財政部
國際協調 不斷指出國際會計準則
存在諸多缺點 積極向國際會計準則靠攏
會 計 實 務 會計報表報送
對象 側重于投資者 以政府為主,兼顧
各方經濟利益
會計報表服務
對象 微觀(個別企業) 宏觀計劃
報表注釋 條目繁多,且篇幅極大 只是在會計政策選擇等
方面有硬性要求
報表格式 不統一 統一
四、中美會計模式存在差異的原因
各國本身環境的不同正是造成各國會計模式不同的主要原因(王建新,2004)。只有深刻地認識和分析社會環境諸因素對中美會計模式的影響,才能深入理解中美會計模式的本質特征及其差異,才能為上述比較提供更充分的證據。
(一)法律因素。
現代社會日益成為法制社會,法律對社會各方面都產生著深刻的影響,會計自然也不例外。在屬英美法系的國家,會計原則和制度一般不是通過立法作出具體規定,即使某些法律涉及到會計,通常也只是一些原則性的規定或要求。而在屬大陸法系的國家,其會計模式受法律的影響又深又廣,有的甚至直接參與到會計工作具體的實施辦法中。正因為美國會計過多強調行業自律、較少依賴法律,才使得其法律規范不如中國會計健全。
(二)會計職業團體
一個國家會計職業界的規模和能力對會計制度和會計實務帶來的影響是不可忽略的。成立于1936年的美國 “會計程序委員會”(CAP)在1959年被會計原則委員會(APB)取代,至1973年又成立了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FASB)。至此,美國的會計職業團體業已十分成熟,其對會計實務的影響也日益增強,成為負責制定美國財務會計和報告準則的民間性指定組織。而中國的會計職業界由于起步晚、發展慢,至今仍未形成規模,這使得我國會計準則只能由政府部門—財政部制定并發布實施。
(三)經濟因素
1、資本市場。資本市場上的資金來源、市場范圍、資本的供應方式必然對會計產生明顯的影響,促使會計信息的供給滿足籌資的需要。例如,美國企業的資金來源主要是分散的股東投資,為了吸引盡可能多的投資,企業必然以投資者為目標進行會計信息的披露;而在中國,國有企業的資金來源主要靠財政撥款和國有銀行貸款,因而企業會計信息的主要服務對象是國家,同時也兼顧其他各方利益。
2、經濟體制。一個國家經濟體制構成的基本要素和企業組織形式等對會計的影響是至關重要的。例如,在以私有制為主體的美國,會計目標中對國家因素的考慮就會相對少一些,而是充分考慮到眾多投資者的利益;而在以公有制為主體的中國,國家是國有企業的所有者,因而企業會計信息在很大程度上應該把目標對準國家。這決定了中美會計在報表服務對象上的不同。
(四)企業資本結構
在資本市場相當發達的美國,企業需要不斷地在改進財務報表上下功夫。可能與美國會計崇尚信息充分披露有關,美國對報表注釋極其重視,不僅條目繁多,而且篇幅較長。而在中國企業中,只是對會計政策選擇的變更等少數方面的披露有硬性要求,其他方面則由企業自行決定。
(五)稅法規定
稅法的目的是為了正確計算應稅所得,確保政府稅收;而財務會計準則的目的是為了公平反映企業的財務狀況及經營成果,因此兩者計算的方法或基礎都不同。美國的財務會計和稅務會計是分離的,申報納稅所得依據的公司所得是在會計資料的基礎上經廣泛的調整而得;而中國的財務會計與稅務會計是統一的,事實上并不存在稅務會計而由財務會計兼任了。
五、中國會計相對于美國會計的優勢
(一)相對于美國會計來說,中國的會計法律法規體系比較完整。在實行不成文法的美國,會計原則和制度一般不是通過立法作出具體規定。而在中國,《中華人民共和國會計法》、《企業財務報告條例》以及并行存在的會計準則和會計制度組成了一個比較完整的會計法律、法規體系。其中,《會計法》屬于第一層次,《企業財務會計報告條例》屬于第二層次,《企業會計準則》屬于第三層次,具體會計準則和會計制度屬于第四層次,這一體系使得我國會計工作的開展有法可依,為其提供了具體的指導。同時,中國的會計規范體系具有較強的權威性、統一性,也具有較強的約束力和強制性,政府對會計工作的管理和監控是直接的。
(二)相對于美國會計來說,中國會計準則制定的效率更高。財政部在制定會計準則時具有絕對的權威性,得以充分調動各方獻計獻策,最終由財政部統籌各方意見擬定準則,并貫徹實施。而美國許多準則的制定是不同利益集團利害關系的調和、折衷和妥協的產物,往往要經過各方的艱苦談判,耗時耗力。同時,對于有爭議的會計問題,在美國由民間團體(FASB)來引進新措施相當困難,因為新的措施必將遭到有關方的抵制。而在中國,財政部這一法定的權威機構作為推行貫徹新措施的堅強后盾,將會獲得實務界的廣泛支持。另外,相較于美國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不斷指出國際會計準則的缺點、不愿與之共謀這一做法,中國所推行的積極向國際會計準則靠攏的舉措似乎更合理,也更有前瞻性。
(三)相對于美國會計來說,中國企業會計信息的目標用戶更廣。美國的資本市場非常發達,成千上萬的投資者積累資本組成規模龐大的公司是美國經濟的一大特點,他們了解企業財務狀況和經營效果的唯一方式可能就是通過財務報表。因此,盡管美國會計也考慮債權人以及政府稅務機構等有關部門的需要,但更側重于維護大公司以及廣大投資者的利益。在中國會計準則的制定過程中,財政部充分考慮了社會各方不同經濟利益的協調,力爭服務于所有利益相關者。實踐證明,這種以政府部門為主體、社會各方廣泛參與的會計準則制定形式是非常有效的,提供的會計信息充分滿足了社會各方的需要,實現了為經濟建設服務的宗旨。
(四)相對于美國會計來說,中國會計在報表注釋的運用上更為靈活??赡芘c美國會計崇尚信息充分披露有關,美國會計對報表注釋極其重視,也可以說有點太重視了,不僅條目繁多,而且篇幅較長。其內容包括會計政策的采納、報表項目的補充說明、表內無法反映的業務事項以及會計原則或方法變更可能產生的影響等。而中國會計除規定少量必須披露的信息(如會計政策的變更)外,要求各企業可根據實際情況決定予以披露的內容及披露的數量,從而避免了一些無用信息的出現,節省了信息提供方和使用者的費用。
(五)相對于美國會計來說,中國會計在報表的格式、項目的分類和排列上更統一。美國企業對外報送的會計報表是按照FASB發布的“公告”的要求進行編制,但報表的具體格式、項目的分類和排列、具體內容等,一般沒有統一的固定模式,但是SEC卻要求企業向它提供規定格式的報表,使得廣大企業無所適從 。而我國企業對外報送會計報表的種類、格式、內容和項目的排列順序都由《企業會計準則》和會計制度規定了具體的格式和編制要求。廣大企業在編制報表時可以有章可循,從而按照要求及時將會計信息傳遞給外部利益相關者。
[參考文獻]
[1]王松年.國際會計前沿[M].上海: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01.
[2]王建新.國際會計[M].上海: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04.
[3]劉世慧.中美會計模式的比較及借鑒[J].交通財會.2002,(5).
[4]花瑩.中美會計模式比較[J].陜西經貿學院學報.1997,(4).
[5]張流柱.淺議美國會計模式[J].集團經濟研究.2004,(1-2).
[6]J.S.Arpan and L.H.Radebaugh .International Accounting and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s [M].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1985.
[7]Choi, Frederic D.S..International Accounting [M], 4th edition. Prentice Hall, Inc., 1999.
作者:胡從寶 侯敏娜 文章來源:南京財經大學會計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