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久久久久久无码中文字幕一区,狠狠做深爱婷婷久久综合一区,国产精品-区区久久久狼

免費咨詢電話:400 180 8892

您的購物車還沒有商品,再去逛逛吧~

提示

已將 1 件商品添加到購物車

去購物車結算>>  繼續購物

您現在的位置是: 首頁 > 免費論文 > 會計論文 > 事項法會計必將取代價值法會計—借助新會計準則的推力

事項法會計必將取代價值法會計—借助新會計準則的推力

[摘 要]作為符合當今社會發展趨勢的新生事物,事項法日益顯示出價值法無法比擬的優越性。本文在對兩者進行比較的基礎上,探討了事項法相對于價值法的優缺點及其改進措施,得出了事項法必將取代價值法的結論。
[關鍵詞]事項法 價值法 取代
事項法與價值法屬于不同的會計理論研究方法,分屬兩種流派。兩者在研究思路、研究方法等方法有著很大的差異。其中,價值法是從使用者需要的角度出發來論證會計理論,再用這套理論為特定的決策模型提供最適宜的信息輸入,所采用的方式就是把數據處理后形成價值信息然后借助幾張通用財務報表傳遞給使用者。而事項法認為會計目標在于以“原始形式”提供與各種可能決策模型相關的經濟事項信息,然后由信息使用者根據其決策需要對信息進行加工以用于決策模型。
一、事項法與價值法的本質差異
要想總結出事項法與價值法孰優孰劣,對它們作一個詳細的對比分析是必不可少的(見表1),這也是下文進一步展開討論的基礎。關于事項法與價值法之間的差異,很多文獻資料提出了大量有價值的觀點,但也有不足之處。比如,比較標準不夠全面,大多是圍繞計量屬性、數據匯總程度和價值判斷的使用這幾點進行展開。筆者在借鑒他人成果的基礎上提出了自己的觀點,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首先,引進了關于信息使用者的假設前提、會計信息處理過程以及會計信息質量具體特征作為參照系,從而使得比較標準更為全面;其次,把眾多比較標準按照其相關性概括為三大類,從而使其更富層次性和條理性,進而使得下文對事項法與價值法的優缺點分析更有根據。
表1 價值法與事項法的區別
比較項目 價值法 事項法
(一)基本假設前提
1、信息使用者信息需求的可知性 可知的 不可知的
2、信息使用者需求的共性 很多 幾乎沒有
3、信息使用者決策模型 確定的 難以確定
4、信息使用者目標范圍 大多數使用者 全部使用者
(二)會計信息處理過程
1、計量屬性 單一歷史成本 多種計量屬性
2、計量尺度 單一貨幣計量 多重計量尺度
3、數據匯總程度 非常高 幾乎沒有
4、經濟事項揭示的特征 價值方面信息 價值和非價值方面信息
5、價值判斷的使用 經常 較少
6、經濟事項信息處理者 信息提供者 信息使用者
(三)會計信息質量特征①
1、客觀性 可靠性低 更客觀真實
2、相關性 缺乏決策相關性 提高了決策相關性
3、可比性 喪失了可比性 更具可比性
4、及時性 信息延時嚴重 提高了會計信息時效性
二、事項法相對于價值法的優缺點
(一)事項法相對于價值法的主要優點
1、事項法對會計信息使用者提出的一些假設前提更為合理。對每一個具體的用途,不同的使用者利用范圍廣泛的各不相同的決策模型,這些模型的差異到現在為止一直無法詳述、定義或確定(George•H•Sorter,1969)②。會計信息使用者數量眾多、目的各異,要想詳細地了解他們所需求的信息類型完全不可能,更不可能總結出其共同需求。
2、多種計量屬性、計量尺度的應用可以更好地反映企業的經濟活動。大量實證研究的證據表明,計量屬性的多樣化可以提高信息的決策有用性。也就是說,當今社會對會計信息計量的要求已經遠遠超出了歷史成本范疇,逐漸向現行價值等領域滲透。同時,除貨幣計量外,對實物狀態的描述、對偶然事件概率分布的描述等計量尺度也日益受到重視。
3、“原汁原味”的信息、非價值信息受到了使用者的廣泛歡迎。事項法會計所提供的經濟事項信息幾乎沒有進行匯總,避免了匯總可能帶來的有用信息的喪失。這些原始信息由用戶根據自己的決策模型來決定匯總哪些、怎樣匯總(權重設定)。此外,事項法打破貨幣單一計量手段后,非價值信息得以被揭示出來,無疑更有益于信息使用者的決策。
4、會計信息質量得以顯著提高。事項法強調盡量減少價值判斷,從而可以更好地保真會計信息。再者,致力于建立實時報告信息系統的事項法也顯著提高了信息的時效性。同時,信息使用者更便于對不同企業的經濟事項信息加以比較,以更好地用于其決策模型。除了提高了真實性、時效性和可比性以外,事項法產生的會計信息也具有更高的決策相關性。
(二)事項法相對于價值法的主要缺點
1、事項法認為,會計信息使用者數量眾多、需求各異,且決策模型難以確定。因此需要列示與各種可能的決策模型相關的經濟事項信息,導致了會計信息數量十分龐大。信息提供者不得不提供大量事項信息,不僅工作量太大,成本也非常高。
2、多種計量屬性實施起來比較困難。對于歷史成本以外的那些計量屬性來說,一方面是取得成本比較大,其中有些取得程序非常復雜,不符合成本效益原則;另一方面是可驗證性較差,有的幾乎無法驗證,如可實現凈值。也就是說,現行成本、現行市價、可實現凈值和公允價值等計量屬性可操作性較差。
3、事項法是要提供幾乎沒有經過匯總的原始信息來給使用者自行判斷、評價和加工,但這對絕大多數用戶來說是無法做到的,或者說是超出了他們的能力范圍,造成了信息資源的巨大浪費。同時,不同的信息使用者面對同一信息可能要進行同樣的加工分析過程,這種重復勞動無疑造成了社會資源的巨大浪費。
三、新會計準則與事項法的一致性
2006年2月15日,財政部發布了包括1項基本準則和38項具體準則在內的新會計準則體系。從這個在數量以及質量上均與國際會計準則看齊的準則體系中我們可以發現,公允價值的應用成為此次準則修改的一大亮點,主要體現在金融工具、投資性房地產、非共同控制下的企業合并、債務重組和貨幣性交易等方面。而公允價值正是事項法一直提倡的多種計量屬性之一,將它用于計量有利于更真實、客觀地反映企業的經濟活動,以更好地達到會計信息的質量要求。
事項法主張以事項信息為工作對象,以提高會計信息的可比性,使會計真正成為一種全球通用的商業語言。換句話說,事項法一貫主張制定有利于國際協調的會計準則。我國新會計準則的建立從一開始就考慮到了與國際接軌的問題,因此其中大多數內容與國際會計準則保持一致,這正與事項法的一貫主張不謀而合。
事項法會計一直致力于提高會計信息質量,其獨特的信息供給模式不僅提高了信息的可比性,也改進了時效性。而新會計準則體系的一大目標就是為報告使用者做出科學決策提供相關、真實、可靠的企業財務報告。可以預見的是,事項法必將為這一目標的早日實現做出巨大的貢獻。
另外,新會計準則修訂了若干業務核算準則,較多地壓縮了會計估計和會計政策的選擇項目,這與事項法主張盡量少用或者不用價值判斷剛好是一致的。由此可以看出,事項法與新會計準則有著很好的相容性,兩者的一些主張有著驚人的相似性。這讓事項法在新會計準則面前有著價值法無法比擬的巨大優勢,有著更好的實踐性。我們完全有理由相信,新會計準則的發布實施必將為事項法會計的發展帶來另一個春天。
四、事項法取代價值法的必然性
在事項法相對于價值法的優缺點之中顯然優點占據了矛盾的主要方面,處于更大的權重。就像事物內部矛盾的主要方面引領了事物的發展方向一樣,事項法的上述優點決定了事項法取代價值法的可能性是嚴格存在的,但能否成為現實要取決于事項法自身的努力。因此,我們需要研究事項法已經采取和將要采取哪些措施來克服自己的不足之處,即要對取代的可行性進行研究:
1、計算機技術的日益進步為事項法的應用提供了強大而持久的技術支持。20世紀70年代末以來,計算機技術尤其是互聯網技術和數據庫技術的成熟和普及給事項法的應用提供了巨大的幫助,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使得大量事項信息的揭示和列示成為了可能;二是降低了存取和處理這些信息的成本。
2、多種計量屬性的實施技術日益成熟并逐漸得到接受③。雖然多種計量屬性實施起來確實困難重重,但這并不能阻止人們對它們的探索和研究。比如,對存貨的期末計價當前一般都是按照成本與市價孰低法進行;對應收賬款、流動負債的現值計量正逐漸得到大家的認同;對衍生金融工具的公允價值計量也得到了會計界的廣泛認可。
3、信息使用者的信息處理能力不斷得到改進。隨著使用者素質的普遍提高,尤其是信息中介機構(主要由專業信息分析人士組成)的興起,既解決了使用者處理能力受限的問題,又避免了使用者的重復勞動。
社會發展的趨勢就是日益崇尚個性、追求個性。提供“大鍋飯”式信息的價值法已經越來越跟不上社會前進的腳步,而事項法則順應潮流地提出了“各取所需”的信息供給模式。與價值法相比,事項法一直以來確實存在一些不足,種種因素在一段時間內確實阻礙了它的發展。但是隨著社會的進步、物質條件的成熟、技術的發展和人們對其重視程度的日益提高,事項法的缺點正在不斷地被克服。同時,作為符合社會發展趨勢的新生事物,事項法日益顯示出價值法無法比擬的優越性,在當前主要體現在其與新會計準則的融合性上,這使得事項法相對于價值法來說將會有更廣闊的應用空間。綜上所述,在新會計準則的推動下,事項法必將實現長足的發展,也必將實現對價值法的替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2006年2月15日發布的新會計準則中會計信息質量要求除了下列四項外還包括明晰性、實質重于形式、重要性和謹慎性,它們在事項法與價值法之間沒有明顯的差別。
②喬治•H•索特所著的《基本會計理論中的事項法》,原載于美國《會計評論》1969年第一期,本文引用的內容來自張敏的譯文。
③2006年2月15日發布的新會計準則體系中在金融工具、投資性房地產、非共同控制下的企業合并、債務重組和貨幣性交易等方面都提到了對公允價值計量的應用。

[參考文獻]
[1] 李桂榮.對會計理論研究“事項法”的再認識[J].當代財經.2003(6).
[2] Sorter.G.H.An‘Events’Approach to Basic Accounting Theory [J]. The Accounting Review (January 1969).
[3] William R.Scott .“Financial Accounting Theory”[M].1999.
[4] Johnson , O.,Toward an‘Events’Theory of Accounting [J], The Accounting Review (October 1970).


作者:胡從寶 文章來源:南京財經大學會計學院

服務熱線

400 180 8892

微信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