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全面進步,需要雄厚的財力基礎做后盾。因此,在日前召開的全市財政工作會上,當財政局長趙衛東告訴與會的領導和參會代表:“‘十五’期間,天水市財政收支實現了‘兩個翻番’(大口徑財政收入、財政支出較‘九五’期末均翻了一番)、邁上了‘三個新臺階’(地方財政收入、大口徑財政收入、財政支出分別突破了6億元、16億元和29億元)、財政工作實現了‘兩個歷史性轉變’(國家統一規定職工工資按月足額發放和當年收支平衡并消化歷年累計赤字)”的時候,與會的每一位同志都為之振奮。
長期以來,對占有全省八分之一人口之眾的天水市來說,由于受財源結構單一,后續財源匱乏,收入增長點不足等因素的制約,致使財政經濟總體實力不強,加之財政供養人員過多,形成人均財力少,財政自給率低,使得全市財政赤字居高不下,債務負擔過重,潛在的財政風險較大,嚴重制約著全市經濟社會及各項事業的發展。實踐證明,“十五”期間是天水市歷史上財政收入增收額較大、增幅較快、均衡性較好的時期。這一時期的成績,不僅僅是一個數字意義上的突破,更重要的是用事實說明了全市的整體經濟持續、穩定、健康發展,不僅為支持企業改革發展、加快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加大社會保障和“三農”投入、構建和諧社會等方面起到助推器作用,更為全市“十一五”時期改革、發展與穩定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那么,“十五”期間,天水市廣大財政干部是怎樣克服困難,奮發有為的?他們的努力,又給全市經濟社會發展和廣大群眾創造了那些機遇和實惠呢?
搶抓機遇得先機
談及“十五”期間所取得的成績,趙衛東局長認為, “十五”期間全市經濟之所以能取得長足發展,關鍵是由于搶抓機遇贏得了先機。五年來,為了早日改變全市財政困難的現狀,各級財政部門認真落實中央實施西部大開發的戰略部署,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以加快發展為第一要務,以科學發展觀統領財政工作全局,認真落實積極的財政政策,不斷推進西部大開發和“兩抓兩放”戰略實施;發揮調控職能,加大招商引資和項目建設力度,積極爭取項目、資金和外資投入,做大財政收入“蛋糕”;健全和完善公共財政體系,堅持集中財力辦大事的原則,調整和優化支出結構,按照“五個統籌”、“五個傾斜”和“以人為本”的公共財政要求,在保吃飯、保穩定、保發展的基礎上,加大“三農”、社會保障和義務教育等社會事業投入,努力保證公共支出需要;不斷推進財政管理改革,調整和完善財政管理體制,深化部門預算、國庫集中支付、政府采購、收支兩條線和農村稅費改革,理順分配關系,緩解縣鄉財政困難;加強依法理財和財政監管,積極防范和化解財政風險,全面促進了國民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快速健康持續發展。
正是由于有了一個切合實際的整體發展思路和一個堅強的領導班子、過硬的干部隊伍的共同努力,使促進經濟發展的各項措施落到了實處。據統計,在過去的五年中,全市共爭取到各類項目583個,爭取項目資金10.48億元,有力地支持了全市農林水利、生態環境、教育衛生、文化體育、社會保障、基礎建設等事業的建設。而爭取到的3.6億元國外貸款、引進的5.5億元開發銀行貸款,則對緩解全市城市建設項目資金短缺,加快城市建設步伐起到了積極作用。在實施“改革抓企業”和“工業強市”戰略中,五年中共撥付企業挖潛改造資金3.26億元,政策性補貼1103萬元,使蘭州卷煙廠天水分廠二期技改等一大批重點項目得到了有力的扶持;為了支持企業技術改造,提升企業競爭能力,在落實國家“三線搬遷”、出口退稅企業等稅收優惠政策中,克服全市財政收支矛盾突出的困難,積極支持企業技術改造,提高產業升級,五年共落實各項退稅2.85億元;在支持企業改制工作中,撥付企業改制、破產企業職工安置及企業破產清算經費1.85億元,基本完成了中央、省屬下劃企業分離辦的社會職能工作;推進招商引資工作,安排兩個工業園區及天然氣城市氣化等項目征地補助1.06億元。開展投資擔保融資業務,為中小企業實施擔保,擔保金額1.52億元,并為231名下崗失業人員擔保貸款462萬元。這一系列工作的積極推進,不僅提高了財政實力,培植了后續財源,也為發揮財政保障職能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促進了全市財政收入快速增長連年邁上新臺階。據了解,“十五”期間,全市地方財政收入由2000年的3.8億元增加到了2005年的6.35億元,增收2.55億元,同口徑增長98.65%,年遞增14.71%;大口徑財政收入由2000年的6.39億元增加到2005年的16.16億元,增收9.77億元,同口徑增長179.48%,年均遞增22.82%;均高于同期國內生產總值增幅。就發展速度來看,全市財政收入從1995年的3.9億元到九五期末的2000年的6.4億元,用了五年時間,凈增2.5億元;從6.4億元到11.9億元,用了三年時間,凈增5.5億元;從11.9億元到16.2億元,僅僅用了二年時間,凈增4.3億元。這表明全市財政經濟始終保持了快速發展的良好勢頭。同時,各級財政部門把強化支出管理,擴大支出規模作為推動經濟增長,保證改革發展穩定大局,保障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的目標,幾年來不斷調整和優化支出結構,基本實現了國家統一規定職工工資按月足額發放;基本保證了機構正常運轉和國債、“三農”、“扶貧”、救災、教育、社保、衛生等支出到位;基本保證了全市重大項目建設,政府到期債務償還所需支出。全市財政支出由2000年的10.55億元增加到2005年的29.68億元,增支19.13億元,增長181.33%,年均遞增22.98%.從2002年開始,財政赤字增長勢頭得到了有效遏制,2002年至2005年連續四年實現了當年收支平均,并消化累計赤字4500萬元以上,其中,僅2005年當年就消化累計赤字2900萬元以上。
構建和諧是關鍵
如果說,搶抓機遇使全市財政工作為改善財政困難狀況贏得了可貴的先機,那么,構建和諧社會則是財政部門“十五”期間取得的又一成果。
“十五”期間,各級財政部門按照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要求,堅持財力向基層傾斜、向公共服務傾斜、向困難群體傾斜的工作思路,積極發揮公共財政職能,不斷提高重點支出保障水平。首先,針對縣鄉財政困難的實際,積極采取措施,不斷加大對縣區的轉移支付補助力度,五年中先后為縣區轉移支付補助28.32億元,使縣區人均財力從2000年的7533元提高到了2005年的14673元,達到了縣區人均財力的基本均衡;進一步完善了財政激勵機制,落實“三獎一補”資金2914萬元,并撥付專項資金1940萬元,對全市40個鄉鎮基礎設施進行了改造;下達補助資金1130萬元用于鄉鎮公用經費的提高;從2005年,又提出在三年內,對財政困難縣實行增值稅等三稅增量返還階段性財政優惠政策,有力助推基層政權的正常運轉。其次,加大社會保障投入,切實維護社會穩定。“十五”期間,各級財政共撥付社會保障支出8.17億元,年均遞增49.62%,較好地鞏固了“兩個確保”,城市低保成果,實現了應保盡保;從2005年起,將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統一提高了10%,改善了低收入人群的生活狀況;完善救災工作分級管理制度,五年間共撥付救災資金5946萬元,幫助受災群眾恢復生產生活。第三,按照“保證重點、兼顧一般”的原則,促進社會各項事業的協調發展。在過去的五年間,共撥付教育支出21.75億元,年均遞增21.98%,使全市農村中小學危房改造、教育布局調整、“兩基”攻堅、企業下劃學校屬地管理、遠程教育、青少年活動中心建設等重點工作得以順利實施。而在此期間,僅科技三項費用和科學支出就達7977萬元,年均遞增19.75%;用于支持廣播電視“村村通”、農村“2131”電影等工程建設的文體廣播事業經費也達到3.43億元,其中用于加大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建設投入達到4500萬元,使得全市文物古跡保護、疾病防控、公共衛生、新型農村醫療制度建設等社會公益事業都有了長足發展。
推進改革保雙贏
沒有改革,就沒有發展。天水市財政在十五期間能取得如此輝煌的成績,主要得益于市縣財政部門穩步推進各項財政改革,不斷提高財政監督管理水平。首先,在進一步調整和完善市對縣(區)、縣(區)對鄉鎮財政管理體制,調動各級政府當家理財積極性的基礎上,從2003年起,全市推行了工資財政統一發放的保障機制。同時,還制定出臺了《天水市非稅收入管理辦法》,將經貿、人事等部門和單位76項行政事業性收費納入了預算管理,全面推行“單位開票、銀行代收、財政統管”的征管模式,使全市非稅收入由2000年的2.49億元增長到2005年的6.7億元,年均遞增21.91%。其次,積極推進會計集中核算改革,穩步推進部門預算和國庫集中收付制度改革,使財政預算管理進一步規范、合理。第三,在加快“金財工程”建設步伐,建立市縣財政信息區域網的同時,堅決貫徹執行《政府采購法》,建立健全財政監督機制和專家評審制,推行會計委派制,實行財政專項資金報帳制,確保了項目資金的安全運行,提高了財政資金使用的規范性、有效性和安全性。“十五”期間,全市財政共完成集中采購資金5850萬元,節約率達10.73%;評審項目187個,涉及評審金額11.31億元,核減金額1.27億元。
助農增收見成效
“三農”問題一直是黨中央關心和著力解決的一個重要問題,天水市作為一個農業人口所占比重較大的地區,財政對“三農”問題解決的成效如何,對維護穩定、促進發展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十五期間,市、縣財政部門一直將促進城鄉協調發展、支持解決“三農”問題列為工作的重中之重,常抓不懈。首先,堅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對農民實行“三減免三補貼”,即全面取消農業稅、牧業稅、農林特產稅共計4.45億元;進行糧食直接補貼、良種補貼、農機具補貼,使全市農民直接得到實惠1.68億元(農民減負總額1.45億元,糧食直補0.23億元),人均減負50元。其次,加大“三農”投入,五年中撥付農業、農業綜合開發、林業、水利氣象、支援不發達地區等支出共計13.39億元,重點用于退耕還林還草、天然林保護、農田水利設施建設、農業產業化、農業高新技術園區及農村扶貧等工作。第三,健立健全投入保障機制,積極支持農村義務教育。重點實施了農村中小學危房改造、農村寄宿制學校和中小學現代化遠程教育試點等項目,改善了農村基礎教育條件,使全市截至2005年底,實現“兩基”達標的縣區達到了6個,人口覆蓋率接近93.45%,近23.16萬名農村學生享受到了“兩免一補”政策。第四,加強農村公共衛生基礎設施建設,按照國家標準,市、縣兩級安排專項資金198萬元,保障了武山、張家川縣、麥積區開展新型合作醫療試點,提高了農村醫療服務和醫療保障水平。
春風拂岸花千樹,不信東風喚不回。面對成績,天水市財政局局長趙衛東還是感到壓力頗大。他認為,“十五”期間天水市財政工作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改革發展的任務依然十分艱巨。為此,在“十一五”期間,全市各級財政部門將以十六屆五中、六中全會精神為指導,認真落實穩健的財政政策,全面貫徹“一個統領”(以科學發展觀統領財政工作全局),圍繞“兩個目標”(以建立公共財政體系、基本服務均等化為目標),實現“三個轉變”(努力實現從“一要吃飯,二要建設”兩位一體向“一要吃飯、二要建設、三要科學發展”三位一體轉變、從大包大攬向公共財政轉變、從被動理財向主動服務轉變),做到“四個傾斜”(財力向基層傾斜、向“三農”傾斜、向公共服務傾斜、向困難群眾傾斜),樹立“五種觀念”(將為國理財、為民理財、科學理財、依法理財和勤儉理財觀念貫穿財政工作始終),認真做好各項財政工作,逐步實現各級財政良性循環,為建立穩固、平衡、有后勁的天水財政而奮斗。
作者:蘇永明 文章來源:天水市財政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