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久久久久久无码中文字幕一区,狠狠做深爱婷婷久久综合一区,国产精品-区区久久久狼

免費咨詢電話:400 180 8892

您的購物車還沒有商品,再去逛逛吧~

提示

已將 1 件商品添加到購物車

去購物車結算>>  繼續購物

您現在的位置是: 首頁 > 免費論文 > 會計論文 > 慶陽市“十五”期間財源建設工作的實踐與啟示

慶陽市“十五”期間財源建設工作的實踐與啟示


“十五”以來,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和上級財政部門的大力支持下,我市各級財政部門以 “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牢固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認真貫徹中央財政政策,在應對挑戰中搶抓機遇,在創新實踐中破解難題,使財源建設工作邁上了一個新的臺階。
一、“十五”期間的工作回顧
“十五”期間,我市把狠抓財源建設作為經濟工作的重點,不斷加大工作力度,促進了新一輪高水平、高質量財源體系的形成,壯大了地方財政實力,有效緩解了財政困難,財源建設取得了歷史性的成績。
——創新發展理念,理清發展思路,財源建設發展目標和定位更加明晰。各級財政部門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不斷深化對市情、縣(區)情、鄉情的認識,認真審視自身的區位特點和比較優勢,提出了構筑全市財源規模膨脹、結構優化、優勢突出、后勁充足的多元化、立體型梯級財源體系的發展理念。結合全市“十五”規劃的制定和落實,明確了以財源建設作為帶動全市經濟提速發展、財政增長、農民增收,從根本上緩解財政困難局面的發展目標,形成了“圍繞產業抓財源,圍繞財源抓財政,圍繞財政抓經濟”的財源建設思路,確立了“實施強農富民戰略,以產業化提升農業財源;實施工業突破戰略,做大做強地方工業財源;創造寬松環境,大力發展第三產業和非公有制經濟”發展戰略。這些新的理念和思路,從不同的層面豐富和拓展了財源建設的內涵,從戰略的高度深化了對財源建設工作的認識,對提升境界、開闊視野、凝聚人心、振奮精神起到了重要作用。
——加強組織領導,落實工作責任,財源建設工作機制和保障不斷強化。“十五”以來,各級黨委、政府充分認識財源建設工作的極端重要性,將財源建設列入重要議事日程,常抓不懈。市、縣、鄉各級政府均成立了由主要領導擔任組長的財源建設工作領導小組,全面負責財源建設的組織協調、規劃考察、篩選論證、項目爭取、資金落實、監督檢查、考核驗收等具體工作。市政府陸續制定出臺了《慶陽市財源建設十年規劃》、《慶陽市財源建設項目及扶持資金管理辦法》和《慶陽市財源建設目標責任制考核獎懲辦法》等規章制度,進一步明確了財源建設總體規劃、發展思路、方向重點、保障措施,規范了項目選擇范圍、申報審批程序、資金管理辦法、工作績效考評等工作程序。各縣區也結合各自實際,制定了相應的實施意見和細則。同時,市政府與各縣區、項目實施單位采取層層簽訂責任書的辦法,使財源建設分工明確、任務靠實、責任到人。市上還堅持每月、縣區堅持每季度召開一次財源建設工作會議,摳進度、壓擔子、抓落實。對于靠實的項目,各級財政部門、行業主管部門和項目實施單位及時簽訂《財源建設項目實施責任書》,從組織領導、建設內容、建設期限、效益指標到各方職責、處罰措施,制定具體的目標和要求,加強對財源建設工作的監管,保證財源項目建設任務如期完成。由于責任明確,措施到位,全市從上到下形成了組織健全、責任明確、信息暢通、協調有力的組織領導和辦事機構,各級狠抓財源建設的熱情空前高漲,“培源興財”的氛圍十分濃厚。
——緊扣發展主題,落實宏觀政策,財政收入增長速度和規模持續攀升。各級財政堅持發展第一要務,認真貫徹落實中央積極的財政政策,刺激消費,擴大內需,宏觀財政政策的緩釋效應逐年顯現,從而帶動了財政收入大幅度持續增長,全市財政形勢出現了歷史性轉機。全市大口徑收入由2000年的 6.52億元增長到2005年的16.5億元,年均遞增 20.4%,凈增近10億元,翻了一番多;小口徑收入由2000年的3.5億元增長到2005年的6.72億元,年均遞增13.9 % ,大小口徑收入增幅均居全省第一,為建國以來增長最快的時期。同期財政支出由2000年的9.86億元達到2005年的26.5億元,增長 168.67%。財政收入的持續穩定增長,為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提供了充裕的財力保障,極大地促進了全市各項事業的發展,有效緩解了基層財政的困難。
——調整產業結構,打造優勢財源,國民經濟內部結構和比例趨于合理。“十五”期間,各級財政通過各種渠道投入我市各類財源建設資金10975萬元,其中貼息資金3000萬元、特困縣財源建設資金1280萬元、工業技術改造資金2282萬元、農業產業化資金1640萬元、農業綜合開發多種經營資金2773萬元,共扶持企業117戶,涉及項目196個。市、縣兩級堅持“突出重點、擇優扶強”的原則,把著力點放在“緊緊依托資源優勢,大力調整經濟結構,統籌兼顧綜合平衡,充分體現地域特色”上,所扶持的項目廣泛分布在市直及八縣區,涉及農工商多個行業以及化工、機械、建材、醫藥、食品、農副產品加工等為主的一批地方骨干企業,由此直接和間接帶動了種植業、養殖業和農副產品加工業等優勢產業的升級和發展,使資源優勢、產業優勢轉變成經濟優勢,最終轉化為財力優勢,使地方經濟結構和產業內部結構得到改善,三次產業結構比例由“九五”末的26.3:48.3:25.4調整為“十五”末的19:57:24,一、三產業協調發展,產業結構趨于合理。
——拓寬融資渠道,加大資金投入,財源建設資金質量和效益顯著提高。在財源建設資金投入上,各級財政積極轉變觀念,把由過去單純依靠上級財政投入轉變為各級財政與項目單位聯動市場化運作、多元化籌資格局。各級財政充分發揮財政資金“四兩撥千金”的杠桿撬動作用,努力擴大財政資金的乘數效應,以帶動社會投資跟進增長。“十五”時期,是財源建設扶持項目最多和投資額最大的時期。2001年以來,各級財政先后通過各種渠道投入我市各類財源建設資金達到10975萬元,直接帶動銀行信貸資金61190萬元,啟動民間資金72335萬元投入財源建設。財政扶持的117戶企業,其中投資500萬元以上企業76戶。117戶企業新增稅金12680萬元,改變了以往財源建設資金“有投入、無產出”、“投資大、效益低”的局面,財源建設資金的質量和使用效益顯著提高。
——圍繞市場需求,延長產業鏈條,特色農業基地和龍頭企業迅速壯大。各縣區堅持依托當地優勢農產品資源,圍繞市場需求,延長產業鏈條,實施深度開發,增加創稅環節,“孵化”催生了一批特色農業基地和龍頭企業,使其迅速發展壯大,實現了財政和農民的雙增收,鞏固擴大了農業基礎財源。目前,西峰的綠色食品、土畜產品及香包文化產業,慶城的地方農特產品系列深加工,鎮原的黃花菜、杏子產業,正寧的烤煙、蘋果、食用菌產業,寧縣的早勝牛、紫蘇油,合水的黃花菜、奶業,華池的白瓜籽、牧草,環縣的洋芋、小雜糧、草畜產業等都已具備相當規模。正寧縣西龍公司食用菌(花菇)生產基地現已建成5600座香菇大棚,種植560萬袋,香菇的產量由2001年的685萬公斤增加到2004年的1500萬公斤,產值達到 3200萬元,上繳稅金320 萬元,農民增加收入2729 萬元,有3000多名農村剩余勞動力直接參與了香菇生產,經濟和社會效益顯著,“龍頭”帶動作用明顯,為縣域經濟的發展注入了生機。經過財源建設資金的扶持,全市已形成了通達果汁集團、慶發綠色食品公司、隴東土畜產公司、果仁食品公司、寶源果蔬公司、新一代、新千年、澳愷食品公司、興旺牧業公司、禾花香食品公司、西龍食用菌公司、宏源種業、古象奶業公司、乳品開發公司、通達草業、金地寶精淀粉等一批龍頭企業,輻射帶動作用顯現,為農業產業化發展奠定了基礎,工業反哺農業的趨勢進一步顯現。環縣金地寶精淀粉有限責任公司是目前全市規模最大的洋芋加工企業,組建形成了洋芋專業協會,訂單種植,提供產加銷一條龍服務。公司的建成,從新品種的引進到組織培養、良種繁育推廣,帶動了環縣主導產業馬鈴薯基地的發展壯大,促進了馬鈴薯品種的更新和多樣化,拓展了馬鈴薯及其產品不同的消費及增值空間,增加了農民收入。
——實施工業突破,壯大主體財源,城市經濟恢復增長和發展勢頭強勁。“十五”期間,我市堅持把全力實施工業突破戰略作為全市經濟發展的基本方略,在面上抓總量擴張,在點上抓骨干壯大。一方面,努力克服夕陽產業、基礎行業整體萎縮的不利因素,加快國有企業改革步伐,加大企業技術改造力度,增加企業創稅能力,集中力量抓好重點企業的生產經營,鞏固工業基礎,使西峰制藥廠、彭陽春酒業集團、鎮原啤酒廠、鎮原造紙廠、真糧純酒廠、慶和服裝、環縣地毯廠、九連山水泥廠等一批老骨干企業煥發出勃勃生機。另一方面,大力興辦地方工業,積極培育壯大工業主導財源,城市經濟出現恢復性增長,發展勢頭良好。各級財政圍繞“黑綠文”三大產業,依托隴東石化基地建設、農副土特產品精深加工、高新技術產業三個重點,從政策上引、資金上扶、技術上幫,一批新興行業從無到有發展迅速,工業化取得較大突破。醫藥、保健食品、建筑、飾材、家具制造填補了我市行業領域的空白。泰發家具、中真管業、居立門業就是其中的佼佼者。“十五”期間,全市累計投入工業企業技術改造資金2282萬元,扶持工業企業項目103個,實現稅金3193萬元。到“十五”末,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完成增加值48.07億元,工商稅收完成11.2億元,占大口徑財政收入的80%。全市國有及規模以上工業企業虧損面由“九五”末的16.4%下降到“十五”末的11%。
——優化發展環境,擴大出口創匯,外向經濟活力顯現和財源充分涌流。“十五”以來,各級財政把拓展外向型財源作為財源建設的突破口,優化發展環境,強化協調服務,擴大出口創匯,使外向經濟活力迸發,實現了質的飛躍。全市縣縣有出口企業和出口產品,外貿出口連續4年翻番,農產品出口連續三年居全省第一,成為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的一大亮點和最具活力的增長點。從2000年至今,全市共新辦外貿企業69戶,基本都是民營企業和中外合資企業,全部是立足本地特色資源開發的農畜產品加工出口項目。全市外貿企業總數達到72戶,總資產7.2億元。外貿企業群體整體實力進一步壯大,出口創匯能力明顯增強,生產經營效益穩步提高。深圳東部集團在我市投資興辦的甘肅通達果汁有限公司,累計出口創匯3700萬美元,實現利稅2000多萬元。慶城縣驛馬鎮現有外向型企業108戶,年加工各類農產品15萬噸,產值10.9億元,有進出口經營權企業達到9戶,年創匯1200多萬美元。以農產品加工出口迅速崛起為主要特征的“驛馬現象”,在全省產生了重大影響。目前,全市外貿出口已初步形成了以白瓜子、濃縮蘋果汁、黃花菜、脫水果菜為主的農產品,以牛羊肉、羊毛絨、苜蓿草粉為主的草畜產品,以活性炭、勞工手套為主的輕工產品和以香包、剪紙、皮影為主的民俗文化產品四大類280多個品種的產品體系,暢銷美、英、法、德國、東南亞和港澳20多個國家和地區。其中白瓜子出口占全國的70%以上。出口創匯龍頭企業的蓬勃興起和發展,流動和聚集了大量生產要素,輻射和帶動了大批相關產業,搭建起了對外交流和發展的平臺,成為我市外向經濟“借船出海”的橋頭堡。
二、財源建設工作的啟示
“十五”時期是我市財源建設發展當中一個具有里程碑意義的階段。“十五”期間財源建設工作的實踐,不僅深化了我們對什么是財源建設、如何搞好財源建設的認識,為財源建設的持續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而且為今后的財源建設工作積累了十分寶貴的經驗和啟示。
一是必須提高認識加強領導。財源是財政收入的源泉,是財政工作的出發點,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基礎。“財源豐,財政興”。擺脫財政困境的根本出路在于財源的養蓄與開發,發展的基礎在于財源的開辟程度和養蓄功底,經濟發展的元氣在于財源觀念的價值體現與財政杠桿的運用水平。因此,各級黨委、政府必須高度重視、關心和支持財源建設工作,建立目標責任制,形成合力,強勢推進。同時,要將財源建設置于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戰略地位和宏觀經濟開放系統中加以考慮,合理組織和配置資源,解決生產力環境,發展生產力系統功能,使財源不斷發展、壯大和涌流,社會財富迅速豐裕起來,財政收入不斷增加,人民群眾日益富裕。
二是必須牢固樹立項目意識。財源建設必須依托項目,靠項目張揚優勢、配置資源、聚攏資金、調整結構。抓住項目這個“牛鼻子”和總抓手,就能使財源建設得突破性進展。沒有項目,財源建設就失去了載體,成為空中樓閣,再好的政策和機遇也不可能轉化為現實的生產力,財源建設的質量和效益就難以得到保證,發展的目標就可能化為泡影。資金隨項目走,沒有好的項目就爭取不到資金。無論是爭取國家投資,還是吸引社會投資,財源建設的核心問題就是抓項目。
三是必須調整優化經濟結構。財源結構的優化取決與經濟結構的優化。搞好財源建設,必須將增量調整和存量調整結合起來,在培育新的經濟和財源增長點、提高財源建設效益上下工夫。一方面,通過新增投資的合理流向,來調整和改造現有的產業結構,使其符合國家產業政策的要求,使財源結構逐步趨于科學合理。另一方面,通過技術改造升級和產品結構調整,改變固定資產存量的使用方向和布局,促進經濟運行的質量和效益的提高。
四是必須著力改善建設環境。市場經濟條件下,不斷改善投資的軟硬環境是政府的重要職責,也是加速經濟發展,加強財源建設的重要條件。實踐證明,哪里的環境寬松,就能吸引更多的資金、技術、人才等生產要素,經濟發展就會充滿活力,財源增長的后勁就會增強。因此,必須把財源建設的著力點放在改善經濟環境上,致力于整體經濟環境的塑造。要堅持經濟發展、財源建設與資源、環境保護相統一,立足當前,著眼長遠,通過著力推進經濟、社會、環境和資源的協調發展,持續穩定地推進財源建設。
五是必須揚長避短發揮優勢。市場經濟就是優勢經濟。要形成優勢必須注重特色,揚長避短。有優勢、有特色才會有市場、有效益。因此,財源建設工作要遵循和運用市場經濟規律,充分挖掘、利用本地優勢資源、找準主攻方向,形成優勢財源。根據市場需要,充分利用資源稟賦,組織好礦產、土地、農業、技術、人才、勞動力等資源的開發利用,特別要充分利用資源形成一批基地、開發一批高、精、尖的拳頭產品,促進資源優勢向財源優勢轉化。
六是必須突出重點彰顯特色。區位條件不同,經濟發展和財源的思路必然有別。城鎮與農村、交通便利的地方與交通閉塞的地方、山區與川區、原區,都要實事求是因地制宜組織財源建設,根據各自的地域特點和產業發展條件,合理確定當地的重點產業和發展方向,實行宜農則農,宜工則工,宜商則商,宜文則文,集中力量扶持具有特色的主導產業、骨干企業和優勢項目,形成競爭能力強、市場占有率高、經濟效益好、稅收貢獻大,能支撐當地財政增長的支柱產業,形成合理的經濟、財源結構,真正實現產業支柱與財源支柱的統一。
七是必須依托科技高效生財。實踐證明,財源建設項目有無生命力,關鍵在于是否具備一定的科技含量和質量。要始終堅持以科技為先導,促進科技向生產力的轉化,提高科技在財源建設中的貢獻率。要切實加大運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產品的力度,提高企業尤其是重點企業的技術裝備水平,發展形成一批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效益、高利稅的產品和企業,積極組織重大課題的科技攻關,加快科技成果轉化步伐,為財源的持續增長注入科技動力,真正推進科技生財。
八是必須轉變職能加強管理。管理不只是對財政收支的管理,而是涵蓋財源建設的各個方面,貫穿財源建設的全過程。通過管理,增強財源建設的綜合效益,真正做到生財有道,聚財有方,用財有效。根據政府職能轉變的要求,完善財政的宏觀調控功能,促進科學規范、功能合理的財政運行機制的形成,更好地發揮財政在配置資源、促進經濟增長方面的職能。要集中精力抓好本級財源,認真分析本級財源的狀況和潛力,培育本級財源群體和支柱財源體系,不斷增強本級財政實力及其調控能力。



作者:何其孔 王超 文章來源:慶陽市財政局

服務熱線

400 180 8892

微信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