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久久久久久无码中文字幕一区,狠狠做深爱婷婷久久综合一区,国产精品-区区久久久狼

免費咨詢電話:400 180 8892

您的購物車還沒有商品,再去逛逛吧~

提示

已將 1 件商品添加到購物車

去購物車結算>>  繼續購物

您現在的位置是: 首頁 > 免費論文 > 會計論文 > 會計發展:國家化與國際化

會計發展:國家化與國際化

 會計國家化是指會計與特定的社會制度、經濟體制、文化傳統、生產力水平緊密相關,會計理論和方法表現出明顯的國家特色。會計國際化則是指通過比較,協調處理各國會計制度的差異,尋求各國都能適用和接受的會計模式,主要表現為各國會計事務處理方法的標準化、規范化和一定程度的趨同化。本文認為,國家化是會計發展的內因,國際化是會計發展的外因。
  一、國家化:會計發展的內在動力

  會計是一種確認、計量、記錄經濟事項的技術,以真實反映會計主體的經營成果和財務狀況。會計始終處在特定的環境之中,這些環境包括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環境。因而,會計作為一種管理活動,具有國家化的一面,各國政治、經濟、法律體系、文化教育與科學技術等各項因素必然影響和制約其會計的發展。

  一個國家的政治經濟文化環境,規定了會計發展的基本格局。會計的本質作用不僅僅在于從形式上反映社會經濟現象的運行過程和結果,而且要從本質上反映社會經濟現象所內含的各種經濟利益關系。因此,在不同的社會政治經濟制度下,會計的諸多方面都必須能夠體現這些制度的基本要求。會計系統是社會政治經濟制度系統中的一個子系統,系統性的要求決定了會計系統與整個母系統及其他各子系統必須相互適應、相互協調。




  改革開放前,我國在計劃經濟體制下,國家具有所有者和社會管理者的雙重身份,企業實際上是在國家直接領導下的一個部門,會計核算的范圍可視為國家國民經濟核算體系的一部分,企業的會計核算實質上是以國家的各項要求和指標為尺度來歸集會計信息,是對計劃經濟予以局部的反映。





  1978年改革開放后,國有企業改革、吸引外資、資本市場的大力發展、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等,使得我國會計工作的外部環境發生了根本變化。這些外部環境變化使我國的會計主體擁有了相當廣泛的自主權,會計的服務對象變為與企業有利害關系的投資者、債權人、政府和社會公眾等。企業經營活躍,業務頻繁,會計行為所涉及的范圍和利益主體較廣,會計的市場作用明顯。這些變化推動了我國會計的改革和發展。



  美國的情況也是如此。從美國會計制度的發展史來看,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美國是沒有統一的會計制度的。他們只是將不全面的,甚至是零散的、非系統的會計制度、會計規范納入《公司法》中,并以此來約束公司的會計行為。在發生了1873年、1882年、1893年和1907年等數次以金融動蕩為基本特征的經濟危機,尤其是1929~1933年的經濟大危機后,會計界做了大量工作,創立了一種嶄新的、在世界上具有重大影響的統一會計制度實現形式——會計準則,并很快促成了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的建立及國際會計準則的產生與發展,為經濟全球化發展趨勢下進行會計國際協調創造了一個有利的實現條件。


  二、國際化:會計發展的外在動力




  在經濟全球化條件下,一個國家發展經濟必須放眼世界,積極參與到世界經濟體系之中,國家的宏觀決策必須從全球角度進行考慮。會計信息作為各市場主體達成市場交易的重要媒介,在經濟全球化過程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這必然會對會計發展產生全面而深遠的影響。



  企業內部方面:跨國公司的迅猛發展,使其對會計信息國際可比性的要求越來越高。出于管理的需要,跨國公司要求各國子公司按照母公司的標準提供會計信息,編制財務報表。而子公司還必須按照子公司所在國的要求編制會計報表,以滿足所在國家稅收等方面的需要。跨國公司希望通過會計國際化盡可能地避免諸如此類情況的發生,消除會計差異,以實現最大化的利益。另外,跨國公司的跨國股東和債權人為了自身利益的需要,客觀上也要求跨國公司提供統一可比的會計信息。



  企業外部方面:隨著債券和股票發行突破國家界限,國際性的籌資活動日益增多,資本市場國際化程度不斷提高。20世紀80年代以來,全球跨國直接投資平均每年增長29%左右,比世界貿易額的增長幅度高3倍,比世界國民生產總值的增長幅度高4倍。按照統一的會計準則和標準編制的會計報表,一方面可以滿足資本供需雙方了解財務狀況的需要,另一方面也為國際證券監督機構的監管提供方便。




  三、國家化與國際化的協調:會計發展的保證



  會計首先是為本國經濟服務的,然后才是國際化的問題。會計的發展應立足于國內,在國家化的前提下,進行國際化發展。會計的產生和發展,受制于它賴以存在的諸多環境因素,因此,會計差異不可避免。這種差異有時是令人吃驚的,如1993年德國戴姆勒——奔馳公司擬在紐約證券交易所上市時,按德國會計標準編制的財務報表是盈利615萬德國馬克,而按美國會計標準編制則虧損1839萬德國馬克,相差2454萬德國馬克。


  為盡可能地消除會計差異,實現會計國際化,促進會計的健康發展,本文認為應該做好以下工作:



  (一)會計發展必須與特定環境相適應

  會計的國際化不僅僅是一種簡單的技術標準國際化,它的背后隱藏著巨大的國家利益,如國家經濟增長、稅收利益、跨國公司利潤變化、對進出口貿易的影響、國際資本流動變化,甚至于國家社會制度和經濟體制差異、傳統文化、社會習俗等。沒有任何一個國家能夠全部實行會計國際化,即便是美國。雖然當前的國際會計準則基本上是英美等發達國家制定的,體現英美等國的利益,但是美國在是否采用國際會計準則的問題上,持相當謹慎的態度。




  另外,采用統一的國際會計準則并不意味著會計信息的高透明度。




  (二)成本—效益的均衡

  會計是一種降低交易費用的制度安排,在會計的制度變遷過程中,更應該遵循成本效益原則。在經濟全球化形勢下,會計國際化能夠降低交易參與各方的交易費用, 減少各國重復制定準則所需的費用,降低國際證券市場的監管、協調等費用。但是,會計國際化對于經濟不發達、市場基礎較差的國家或地區來說,可能就是一種負擔,因會計國際化導致巨大的轉換成本。因此,會計國際化必須進行權衡,盡量減少會計國際化的負面影響。歐盟之所以要求從2005年起,歐洲所有上市公司都要提供按照國際會計準則編制的合并報表,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直接采用國際會計準則所花費的成本比歐盟自己制定一套準則的成本更小,并且歐盟內的不少國家原來是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成員,采用國際會計準則的阻力較小。


  (三)積極介入國際會計準則的制定過程在會計發展的過程中,不僅僅要借鑒和吸收國際會計準則和一些發達國家會計準則中的有用成分,更應該積極參與國際會計準則的制定過程。在歐美主導的國際會計標準體系中注入新的力量,使國際會計準則更多地代表發展中國家的利益。



服務熱線

400 180 8892

微信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