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久久久久久无码中文字幕一区,狠狠做深爱婷婷久久综合一区,国产精品-区区久久久狼

免費咨詢電話:400 180 8892

您的購物車還沒有商品,再去逛逛吧~

提示

已將 1 件商品添加到購物車

去購物車結算>>  繼續購物

您現在的位置是: 首頁 > 免費論文 > 會計論文 > 大眾傳媒在解決會計信息不對稱中的作用

大眾傳媒在解決會計信息不對稱中的作用

隨著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日益發展以及全球經濟一體化趨勢的不斷加強,會計信息在宏觀調控和微觀管理中的作用越來越突出。同時會計信息失真的現象也不同程度地存在,在有些領域、有些部門甚至相當嚴重。這不僅損害了社會公眾的合法利益,對國家宏觀經濟政策的有效運行也產生了嚴重的負面影響。會計信息失真 主要表現為信息質量低、數量不足或過剩以及時效性差。其根本原因是供需雙方信息不對稱,供給方(管理當局)的個人理性超越了需求方(投資者)的個人理性,在提供會計信息時存在“歧視”行為。治理會計信息失真的關鍵是要解決信息不對稱。許多專家學者從加強政府監管、強化獨立審計以及優化公司治理結構等方面提出了對策。大眾傳媒是一種社會力量,被稱為新聞信息和社會意見的“集散地”和“中轉站”,能及時、準確、充分、廣泛地傳播信息。憑借這種獨特優勢,它在減少信息不對稱方面起著不可或缺的作用。本文認為應該積極而又謹慎地利用大眾傳媒,趨其利,避其害,打造一種新型的、強勢的會計信息失真治理模式。

  一、會計信息不對稱的主要表現形式

  在會計信息交易的過程中,供需雙方的信息是不對稱的。供方顯然占優勢,他們掌握會計信息的搜集、整理、加工、傳輸(包括傳輸的內容、時間和方式)全部過程,而需方一般只能被動接收,對接收到的信息還不一定能全部吸收、正確理解。供需雙方信息不對稱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

  1.信息質量不對稱。在委托-代理制下,對于企業的經營業績,管理當局了如指掌,而投資者由于遠離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只能通過管理當局提供的會計信息進行了解。管理當局為了保牌、配股、增發或是追求私利,會產生鉆法律制度的空子、擺弄會計政策、粉飾會計報表的動機,虛構交易以增加銷售收入或其他收益,與關聯方進行債務重組、資產置換、非貨幣性交易,給投資者造成虛贏實虧的假象。

  2.信息數量不對稱。信息數量不對稱是指管理當局對外披露信息不足,沒有達到投資者賴以決策的“充分性”。這有客觀原因,也有主觀原因。客觀上,傳統的財務報告受到諸如實現原則、歷史成本原則和貨幣計量假設等局限,導致一些非常有價值的信息不能納入其體系進行披露(葛家澍,2003)。主管上,管理當局為了鞏固自己的剩余控制權,不愿意過多披露信息,特別是在企業業績下滑時,總是傾向于隱瞞重大不確定事項。

  3.信息接收時間不對稱。管理當局掌握著關于企業經營狀況的第一手信息,即使他們愿意全部對外公開,信息經過加工、整理,再傳輸給投資者,其時效性已經大打折扣。目前企業對外公布的主要會計信息,如中報、年報,都是歷史信息,屬于事后反映,所以有實證研究認為我國的證券市場屬于“弱式效率” .盡管相關法規規定上市公司要及時披露重大事項,但實際操作中真正循規蹈矩的為數不多。

  4.信息理解上的不對稱。廣大中小投資者大多是投機者,對信息的理解能力本來就差,對經過精心加工處理過的信息更是難辨真偽。許多上市公司利用投資者這一弱點,混淆會計信息,誤導投資者。比如利用會計核算方法上的技巧,將企業資產、成本、利潤的歷史值與現時值、名義值與實際值、有用值與無用值、持續收益與偶得收益等相混淆,投資者無法真實、準確地判斷企業價值和獲利能力,以至于錯誤投資,蒙受損失。

  目前我國證券市場會計信息不對稱不僅表現形式多樣,而且性質嚴重,會計信息嚴重偏離其宗旨——決策有用性。投資者利益受損,整個證券市場的健康發展也受到重創。這就迫切需要采取一種有效的方式,解決會計信息供需雙方的信息不對稱,根治會計信息失真。

  二、大眾傳媒是解決會計信息不對稱的利器

  所謂大眾傳媒,就是運用先進的傳播技術和產業化手段,以社會上一般大眾為對象進行的大規模的信息生產和傳播活動的專業化媒介組織(陳龍,1997)。大眾傳媒作為傳遞信息的專業化組織,在解決信息不對稱方面有得天獨厚的優勢。針對信息質量、數量、發布時間、理解各方面的不對稱現象,大眾傳媒都有應對之策。它站在公正的立場傳播包括新聞性信息、評論性信息、輿論性信息、宣傳性信息、知識性信息和服務性信息在內的各種信息(徐耀魁,2003),這些信息內容真實、公開,具有可受性、群眾性,它傳播及時且對象廣泛,對信息使用者具有告知功能、宣傳功能、引導功能、監督功能、教育功能和服務功能。就傳播的會計信息及其相關信息而言,能極大滿足投資者的知情權,教育投資者以及約束管理層的行為。針對證券市場會計信息不對稱的具體表現形式,大眾傳媒可以通過發布信息、解釋信息、輿論監督來治理會計信息失真。

  (一)充分發布信息

  解決會計信息不對稱,最簡單也是最重要的途徑就是讓信息需求方及時接收充分的、確切的、有用的信息,大眾傳媒憑借其方便快捷的傳播方式、公正客觀的處事態度在信息披露方面發揮了巨大作用。大眾傳媒發布的信息具有針對性。對上市公司而言,包括其財務及相關信息,有新聞性的、評論性的、輿論性的,還有宣傳性的。對投資者來說,主要是知識性的信息,對投資者進行教育。

  1.充分、及時、準確地發布上市公司財務及相關信息,解決信息質量、數量、時間上的不對稱。針對上市公司,它披露的信息包括兩個方面:

  (1)上市公司自愿性信息披露。包括管理機構規定定期披露的信息以及在此基礎上追加的現時披露。前者主要是財務信息,新聞媒體只是一種傳播介質,在國家規定的時間、地點按規定的形式刊登或轉載上市公司財務信息。財政部、證監會等機構就企業中報、年報、首次發行或二次發行招股說明書及發行公告等的內容、格式、時間與發布媒體都作了規定。例如,《公開發行證券的公司信息披露內容與格式準則第二號》第十一條規定:“公司應當在每一個會計年度結束日起四個月之內將年度報告刊登在中國證監會指定的網站上,將年度報告摘要刊登在至少一種中國證監會指定的報紙上。”現代媒體的出版周期日益縮短,電子媒體幾乎全天不間斷播出,許多公司有自己的網站,為投資者及時了解上市公司信息提供了便利。

 ?。?)大眾傳媒編輯性信息披露。新聞工作者對公司或相關人員、事件進行采訪、調查而撰寫出新聞稿件加以播放或刊登,全面揭示出企業財務等信息。新聞從業人員信息靈通,在遵循國家信息披露制度下,他們及時、充分對上市公司財務信息進行連續動態報道。他們還開展深入調查,以保證信息的真實性?!敦斀洝冯s志是報道財經新聞,分析評價宏觀、微觀經濟動態的先鋒,它在揭露、批評上市公司財務及經營危機、違規違法行為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表1和2是對《財經》雜志自1999到2004年4月披露上市公司內幕情況的統計分析。

  表1 《財經》雜志1999年-2004年4月揭露公司內幕統計分析——按年

  年限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合計

  數量 10 9 18 28 19 2 86

  比重(%) 11.6 10.5 20.9 32.6 22.1 2.3 100

  表2 《財經》雜志1999-2004年4月年揭露公司內幕統計分析——按項目

  年代 項目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合計 比重(%)

  封面文章 5 12 6 8 31 36.0

  資本市場 4 4 3 14 4 29 33.7

  資本與金融 1 4 1 6 7.0

  追蹤 2 2 1 5 5.8

  商事。市場 2 1 3 3.5

  特別報道 4 1 4 9 10.5

  其他 2 1 3 3.5

  合計 10 9 18 28 19 2 86 100

  從表1可以看出,2001、2002和2003年《財經》揭露公司內幕的文章數目較多,與這3年我國證券市場公司舞弊行為是成正比的,說明《財經》在揭黑披假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從表2可以看出,《財經》揭露公司內幕的文章大多集中在其重要欄目——封面文章和資本市場,對一些重大的舞弊案進行了追蹤報道,說明它對鞭笞公司欺騙行為、保護投資者給予了極大的關注。對瓊明源、銀廣廈、億安科技、“中科系”莊網等重大事件,《財經》雜志都是在封面文章進行報道的,在廣大讀者中引起了強烈反響。

  以上兩類信息的披露既保證了信息的充分性,又保證了信息的及時傳播,而且對事件的深入調查還能確保信息的真實性。大眾傳媒披露的信息完全符合財務報告應具備的主要特征——充分性、及時性和可靠性。投資者據以決策能減少盲目性,降低損失。

  2.充分傳播關于證券投資、識別舞弊的知識性信息,教育投資者。由于我國的投資者群體以中小投資者為主,以投機為主要目的,所以投資者教育尤為主要。投資者教育的一個重要方式就是提供充分的知識性信息。這種信息一部分包含在媒體的一般編輯性信息中,另一部分需要媒體專門提供。比如中國證監會、股世網、上交所等網站都開設了“投資者教育專欄”。(二)深入解釋信息

  解釋、分析會計信息,是減少信息理解不對稱有效途徑。會計是一門專業性很強的學科,會計語言是一種深深打上專業烙印的商業語言。而且會計信息具有層次性,人們感官所接收到的是表層信息,不具有排他性,但所蘊含的經濟價值也是最小的,要獲取中層信息就需要加以分析,最具有指導意義的深層信息則需要極強的專業判斷。如果管理當局為蒙騙投資者,故意混淆、模糊會計信息,會計信息就更缺乏可理解性。我國投資者群體大多是以投機為目的的中小投資者,整體水平不高,而且知識水平和能力參差不齊,為切實保護中小投資者的利益,唯一可行的辦法就是附加對企業財務信息的解釋說明。許多傳媒機構聘請社會知名人士、專家學者和資深投資者對上市公司財務信息進行解釋、分析、評論和預測,揭示蘊含在表象信息背后的中層、深層信息,使會計信息真正為投資者所懂所用。

  (三)大力實施新聞輿論監督

  大眾傳媒不僅是傳播信息的媒介,也是一種有效的社會控制手段(王雄,2002)。它利用輿論對弄虛作假、損人利己的行為進行尖銳的批判、否定和譴責,形成一種精神制裁和約束。輿論監督主要是通過媒體和受眾互動的方式實現的,比如電臺的熱線電話,電視的現場訪談,網絡的BBS、XX論壇、電子信箱等。它是最有力的軟控制手段,它對企業披露會計信息的監督作用體現在意見制裁和交往制裁兩個方面(王雄,2002):

  (1)意見制裁是指社會主流意見或社會輿論“支配性氛圍”對個人或組織意見的壓制和行為的修正作用,任何個人或組織都難以承擔跟整個社會作對,被完全孤立的風險。一旦企業制造、傳輸虛假會計信息的行為被揭露,就會受到利益相關者的批評和抨擊,如果堅持不改,就有可能被完全孤立。

  (2)交往制裁是指當個人或組織在輿論上遭到社會譴責時,他(它)的社會交往必然受到極大的限制。如果企業財務舞弊違規行為曝光,它將處于窘境,喪失大量的現時或潛在的投資者和合作伙伴,會在無形之中被剝奪許多寶貴的發展機會,甚至面臨生存危機。2001年9月14日《證券日報》刊登《東方電子,財務數據真實嗎?》一文,它對東方電子提出了兩個疑問,一個是“罕見的投資見效快、收益高”,二是“財務狀況是否已惡化”,引起了投資者的廣泛關注,當天股價下跌9.50%.德隆老總坦言其“三駕馬車”股價高臺跳水的直接原因就是某媒體報道“德隆資金斷裂,高層出逃”。這說明如果市場處于傳媒的監督下,而企業仍然選擇欺騙,被曝光后,理性的投資者將不再對其進行投資,合作伙伴也會中途撤退或是望而卻步。因此有傳媒進行監督,理性的企業將選擇誠實行為,并試圖在市場中建立起良好的聲譽,所提供的會計信息質量必將大大提高。

  大眾傳媒是一種方便、快捷的輿論工具,可以起到政府監管部門所不能起到的重要作用。它憑借廣泛分布的信息網絡,依賴特有的職業特性,及時地、敏銳地察覺到企業出現的問題,從而加以揭露、予以曝光,把企業的真實情況反映給投資者等相關契約主體,給他們預警信息或使他們免遭進一步的損失。這樣有利于證券市場的發展,維護市場經濟秩序。但同時也應該注意到,大眾傳媒也是利益主體,也有自身的特殊需求,一旦缺乏應有的自律機制和外部監督機制,也有可能左右決策部門,誤導投資者和社會公眾,從而對證券市場的健康發展起到阻礙甚至是破壞的負面作用。因此在賦予新聞媒體信息權利的同時,根據責任與權利對等原則,授權機關應該規定它的相應責任,以防止權利濫用。總而言之,大眾傳媒對治理會計信息失真的積極作用是主要的,我們應該充分發揮其獨特優勢,最大限度地解決會計信息不對稱,有效地遏制會計信息失真。




服務熱線

400 180 8892

微信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