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會計信息真實性是一個永恒的課題,它具有相對性和動態性的特征,會計信息失真有多方面的原因和極大的危害。建立有效的金融市場和完善的公司制度、加強會計規范化建設、理順各方的利益關系、強化契約關系、提高會計人員素質,是提高會計信息質量、增強會計信息真實性的重要途徑。
【關鍵詞】會計信息真實性;會計信息失真;會計信息質量
朱镕基把“不做假賬”作為新成立的國家會計學院的“校訓”,這一方面說明保持會計信息真實性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一定程度地反映出我國會計信息失真的嚴重性。
“現代會計是一個信息系統,也是一個決策支持系統”,會計信息的質量直接關系到決策者決策的正確性及其后果,會計信息的真實性和可靠性是保證信息使用者作出正確、科學決策的基本前提和條件。但是,會計信息是以一系列假設為前提而構建的信息系統,會計信息永遠只能逼近真實,而不能絕對真實。從這一角度來說,關于會計信息真實性的研究是一個永遠值得探討的課題。
一、會計信息的真實性
美國會計學家詹姆士.庫萊瑟(J.Cullather)1959年提出會計是一種實踐性藝術(practical art),因為會計主要是依據執行者的個人判斷和解釋。因此現行實務中的會計更趨向于一種藝術而非科學。作為一種“藝術”,我們很難去要求它的真實性。但是,會計作為經濟核算的一種方法,其“真實性”又是它最根本的準則。于是,我們只能研究怎么使會計信息“逼近真實”。因此,會計信息的真實性是一個相對的和動態的概念。
說會計信息的真實性是相對的和動態的,主要是因為會計人員的素質、能力、經驗、品德等具有明顯的主觀色彩,會計準則、制度、程序、方法等會計標準也是主觀見之于客觀的東西,屬于第二性的范疇,再加上會計對象存在著大量的模糊性和不確定性,處于不斷變化之中,會計信息反映的只是某個時期和某個時點的經濟活動狀況,它可能與當時的客觀環境是比較適應的,但隨著環境的改變,過去真實的信息也會變得不一定真實。首先,會計所運用的確認和計量方法,肯定會影響到會計信息的真實性程度。如收入、費用的確認和計量,是以實現原則、配比原則和權責發生制為基礎的,這就使得會計反映的當期利潤與當期實際現金凈流量可能不一致,從而使利潤缺乏實際貨幣保證。其次,同一會計事項往往可以有不同的會計處理方法可供選擇,這種可選擇就帶有較強的主觀性。例如,存貨計價有先進先出法、加權平均法、個別計價法等,固定資產折舊有平均年限法、工作量法、各種加速折舊法等。不同的方法必然產生不同的結果,我們只能選擇其中的一種方法,但我們無法證明自己的結果是否真實。而且,會計處理過程中包含大量的不確定因素,很多參數需要估計和預測。如固定資產折舊年限、預計殘值、或有事項等,這種預計帶有很大的主觀成分,預計的結果是否與實際情況吻合,在很大程度上會影響會計信息的真實性。最后,會計信息反映的只是某個時期和某個時點的經濟活動的狀況,與當時的客觀環境是相適應的。在當時條件下,基于當時的客觀情況,這種反映可能是真實的,但隨著環境的變化和人們認識水平的提高,對會計的理解逐漸深化,會計處理程序和方法也不斷完善,對經濟活動的會計反映要求會發生變化,原來被認為是正確的做法可能會被認為不正確,原來認為是真實的會計信息可能變得不真實。相反,一些原來認為是不正確或不可能的做法可能會得到承認和支持。
二、會計信息失真
(一)會計信息失真及其危害
所謂會計信息失真,是指會計信息未能真實地反映客觀的經濟活動,從而不能向使用者提供正確的會計信息。從產生過程看,我們可以將會計信息失真分為:會計事項失真引起的會計信息失真,即“假賬真算”;會計處理失真引起的會計信息失真,即“真賬假算”。當然也有二者同時存在的可能,即“假賬假算”。
從2001年我國的“銀廣夏”到2002年美國的“安然事件”,會計信息失真就像一顆顆重磅炸彈在相繼引爆,會計信息面臨著嚴重的信任危機。目前我國由于十分嚴重的會計信息失真,造成了國有資產嚴重流失和腐敗現象叢生;證券市場發育不良,進而嚴重損害了投資人的利益;社會交易費用高昂,進而企業難以籌集到足夠資金而出現“貧血”等現象;嚴重降低了會計信息的質量,影響會計信息使用者的正確決策,進而在宏觀上影響國民經濟的運行秩序和良性發展。因此,研究如何保證會計信息的真實性,如何在最大范圍內防止會計信息失真,具有特別重要的現實意義。
(二)會計信息失真的原因
會計的確認、計量和報告,是一種以會計主體、持續經營、會計分期、貨幣計量等為基本假設,以權責發生制為確認基礎,以歷史成本為計量基礎的行為。由于各種假設和限制的存在,使得會計信息不可能絕對的真實。
根據是否由主觀引起,會計信息失真可分為會計信息的有意造假和會計信息的無意失實。會計信息的有意造假,是指會計活動中當事人為了個人利益,事前經過周密策劃,故意以欺詐、舞弊等手段,使會計信息歪曲反映經濟活動和會計事項。企業產權中存在著各種行為主體的利益沖突、激勵和約束機制不對稱以及多重委托代理關系等,都會引起這種有意造假。會計信息的無意失實,是指會計人員在遵循會計規范、提供會計信息的過程中,由于主觀判斷失誤、經驗不足和會計系統本身的局限性等原因,造成會計信息未能如實或準確地反映經濟活動和會計事項的內容。
根據會計信息與會計處理的關系,會計信息失真可分為會計制度引起的會計信息失真和會計操作引起的會計信息失真。會計制度引起的會計信息失真,是指由于會計制度自身的不完善和動態性、會計技術本身的局限性等引起的,會計信息無法真實反映客觀經濟活動和會計事項,從而造成會計信息失真。會計操作引起的會計信息失真,是指由于會計操作的錯誤性引起的會計信息歪曲反映會計事項的情形,其原因包括會計人員素質不夠高、會計處理方法選用不恰當、對會計事項的判斷欠準確等。
三、提高會計信息質量
以上分析表明,要提高會計信息質量、解決會計信息失真的問題,主要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加以注意:
(一)建立有效的金融市場和完善的公司制度,加強會計規范化建設
隨著金融市場和現代公司制度的建立和發展,出現了企業所有權與經營權相分離的現象,“兩權分離”促進了現代會計學的形成和發展,使得會計信息使用者多元化。金融市場、現代公司制度、現代會計制度是共生互動的三駕馬車,它們相輔相成。我國金融市場正在起步階段,連“弱式有效”的金融市場都不是,同時,公司制度也在不斷的探索和改進當中,所以,會計規范化建設存在著“先天不足”。會計信息失真的一個重要原因是會計規范化建設上存在缺陷。因此,我們應當建立有效的金融市場和完善的公司制度,以加強會計規范化的建設工作,要盡快健全和完善我國的會計規范化體系。根據會計實踐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應及時制定和不斷完善相關的會計準則。在新的具體會計準則的制定和修訂方面,要充分進行多方博弈,要注重其可操作性,最終使準則能為各方所接受。在做到有法可依的同時,還必須做到有法必依,無論是誰都要維護準則的權威性。對違反準則的行為要進行嚴厲地處罰,使其違法付出的代價遠遠高于依法所得的代價。這樣,會計信息供給方就會愿意提供真實的會計信息,而不愿提供失真的會計信息使自己遭受損失,這就從會計規范上消除了提供失真會計信息的經濟利益動機。
(二)理順各方的利益關系,減少利益沖突
由于企業內部存在著多層次、復雜的委托關系,因此理順委托方和受托方的利益關系就顯得極為重要。
首先,應當盡早建立專業經理人才市場,將競爭機制引入企業經營者的任職中;同時,盡量減少委托層次。其次,要進一步規范和促進證券市場建設,鼓勵市場并購行為,活躍資本市場,通過資本市場的有效運行將替換機制引入專業經理人才市場。再次,在企業內部建立對經營者的基于其經營成果的有效合同激勵機制(如股票期權),使經營者的目標函數與所有者趨于一致,從而改善雙方的“激勵相容性”。此外,應強化外部監督和內部監督,加強對經營者的行為約束,并引入作業管理和加強績效評價,從內部體制上加大對會計信息真實性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