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幾年來,我省農墾企業結合實行不同形式的經濟責任制,積極推行責任會計,使多數企業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同時也有部分企業出現了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為了使責任會計這一機制功能得以充分發揮,促進農墾企業的兩個根本性轉變,現就農墾企業推行責任會計的作法、問題和對策分述如下,供商榷。
一、作法
幾年來,全省各農牧場按照各自的產業優勢,行業特點和管理模式,在推行責任會計方面逐步摸索出一套較為完整的作法,概括起來有以下幾點:
(一)確定責任實體實行原則性、實踐性相結合。
1.原則性主要是指:
(1)能促進企業內部層層關心總體效益,層層承擔經濟責任。
(2)有利于改革企業的經營機制,給予責任單位一定的管理自主權。
(3)有利于將市場經濟的概念引進企業,有正確的責任行為、準則、規范。
2.實踐性主要是指:
(1)被確定的責任實體,必須能夠相對獨立的承擔一定的經濟責任,擁有一定的管理控制權。
(2)確定的責任實體,必須能夠創造規定要求的經濟效益和業績,做到能核算、能考核能操作。
根據上述要求,各農牧場在推行責任會計過程中,實行了逐級承包、層次核算。逐級承包是指:總場把直屬工廠或分場確定為責任實體,直屬工廠或分場再把所屬的車間、或工副業單位定為責任實體,層層承擔經濟責任。層次核算是指:農牧業實行家庭聯產承包以后,沒有搞逐級(總場、分場、生產隊、家庭農場)責任核算,而是把責任核算有重點的落實在確有核算任務的場屬工廠和分場屬工副業。這樣不僅不影響總場和分場財務匯總,且有利于總場、分場兩級財務部門制定政策,調查研究,加強對責任實體的管理,控制和監督。
(二)合理劃分經營權,實行集權、分權相結合。
權力是履行責任的條件和保證。在逐級承包,層次核算中,應體現集中統一領導下的分權制。各場根據企業法的規定和農場實際,對場級和責任實體的經營權限,大體做了如下劃分:
1.場級(含分場)的經營權。凡是涉及企業總體和宏觀調控的權力,仍應集中,如制定企業總體規劃和責任目標的計劃;制定工資調整和資金分配方案;決定企業行政機構的設置;提請任免副廠級和中層以上領導干部;以及審定計劃價格、核定資金、費用定額,控制產品質量,審核財務決算等。
2.責任實體的權力。凡是不觸及企業總體和有利于微觀搞活的權力,可以下放到責任實體,如:責任實體在完成上級下達任務的前提下,可承攬對外加工任務和開發社會需要的小商品;確定在總額內的職工崗位工資等級和獎金分配形式;確定內部專業人員的設置和生產組織形式;對職工給予記大功以下的獎勵和開除廠籍以下的處分(實施中向場備案);調度使用企業核撥的固定資產和流動資金;確定對外加工小商品和勞務的價格;按照農場財會制度辦理具體的財務結算業務等。
幾年來,各場通過實行分級分權管理,對落實承包經營,推行責任核算起到了很好的保障作用。
(三)在核算經營成果上,實行兩種目標相結合。
兩種目標系指企業的總體目標和內部單位的責任目標,實現結合的特點是:
1.首先企業會計(財務會計、責任會計)要搞好協調,互相配合,通過預測、分析、選擇、決策、制定出企業的總體目標。
2.企業的總體目標經場(廠)務會研究確定后,按責任歸屬和管理層次分解下達,形成責任單位的責任目標。
3.責任會計對已下達的責任目標進行核算跟蹤,實施過程控制,包括定額控制、成本控制、質量控制和資金費用控制。
4.定期對責任單位的工作實際與預定的目標相比較,并通過約束、調節、激勵等手段,促使責任單位達到目標,進而保證企業總體目標的實現。
(四)在核算總體上,實行兩種管理相結合。
兩種管理系指企業的目標管理和基礎管理,兩種管理同步加強。
1.目標管理。是對企業的生產經營的全過程進行全面綜合性管理,它以預定最優的最佳效果為目標,促使企業的各項管理都圍繞的目標值的實現而統籌運動。
2.基礎管理。只有加強企業的基礎管理,才能使目標管理有準確的數據來源。為了實行目標管理,確保企業(各級)目標值的實現,應重視發揮企業會計事前預測、事中控制,事后調節的功能。同時還要跟上基礎工作,包括加強計量、整頓原始記錄、完善定額管理,修定計劃價格、及健全與此相配套的制度、措施等。同時為了實施責任會計核算,企業財會部門應及時制定出分級核算方案,對各級核算的方法、內容、程序、憑證和結轉手續,都做出具體規定,嚴格制定統計、計量、檢測、驗收、考核等制度,并把企業計劃指標、目標成本指標、定額管理指標、經濟責任制指標歸納成統一指標體系,綜合下達,同時制定出獎懲考核辦法,做到獎懲嚴明。
(五)在核算體制上,實行兩種會計相結合。
兩種會計,是指企業的財務會計和責任會計。實現結合的特點是:企業的財務會計核算和責任會計核算,是在企業同一廠長或總會計師領導下進行;是在企業同一財會部門進行或在同一財會部門監督指導下進行;是在逐步加強和完善廠部(部門)車間、班組同一核算系統中進行;使用的是同一原始憑證,記賬憑證和賬簿;使用的是同一結賬時間、同一結轉方向和同一結轉程序。
(六)在核算技能上,實行多種方法相結合。
多種方法,通常包括量本利分析、廠內銀行、目標成本、標準成本、質量成本等,其中,與責任會計結合最多的是目標成本和廠內銀行。
1.責任會計與目標成本的結合。為了加強對責任成本的控制,企業要首先制定出車間目標成本和產品目標成本。基本程序和作法是:
(1)首先要嚴格制定出產品在生產過程中所耗用各種材料,各種工時的計劃單價(基礎計劃價格)。
(2)按工序和部件計算出產品生產中各種材料,各種工時的標準耗用量。
(3)按工時、材料的耗用量乘以計劃價格,組成產品的工序單價和部件單價。
(4)各工序或部件定額單價相加之和,組成產品的計劃單價(注:各工序定額單價相加之和等于產品)計劃單價:各部件定額單價和總裝工時費相加之和也等于產品的計劃單價,也是產品的車間成本。
(5)產品的車間成本加上責任核算與財務核算的價格差異,即是產品的工廠成本(目標成本)。制定產品的目標成本,是為了定期檢查生產部門的績效,實際成本比目標成本增加即為超支,比目標成本降低即為盈利(或節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