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久久久久久无码中文字幕一区,狠狠做深爱婷婷久久综合一区,国产精品-区区久久久狼

免費咨詢電話:400 180 8892

您的購物車還沒有商品,再去逛逛吧~

提示

已將 1 件商品添加到購物車

去購物車結算>>  繼續購物

您現在的位置是: 首頁 > 免費論文 > 會計論文 > 財務會計的傳統桎梏及其解脫

財務會計的傳統桎梏及其解脫

從歷史發展來看,可以將會計發展的歷程概括為三個階段,即藝術觀階段、科學觀階段和政治觀階段。在會計觀變遷的過程中,一些傳統會計慣例遺留下來,成為阻礙傳統會計演變而來的財務會計發展的束縛,并成為阻礙會計前進的絆腳石。本文就傳統桎梏中較為突出的問題進行分析,并提出如何從中解脫出來的建議。


一、根深蒂固的“歷史成本原則”


歷史成本原則要求資產按照購入成本(原始成本)入賬,并在持有資產過程中不反映資產價值的變動。資產按照歷史成本計價,費用則是已經耗費的歷史成本。歷史成本計量是傳統會計計量的核心,盡管幾個世紀以來,會計實務經歷了諸多變遷,也出現了諸如“成本與市價敦低法”、物價變動會計、現行成本計量的沖擊,但歷史成本原則在會計實務中的核心地位始終沒有改變。


該原則的牢固地位得益于銀行與審計師的支持。銀行的信貸風險是銀行在從事信貸業務時所要考慮的關鍵因素。可靠性是銀行業最注重的會計信息質量特征。歷史成本的客觀性、可驗證性和有利于反映資產經營責任履行情況的優勢使貸款的回收得到了有力的保證,因而被銀行業廣為推崇。在1929年爆發的經濟危機中,歷史成本原則為審計師們作了有利的辯護,由于歷史成本的依據——發票具有較強的可驗證性,并且在法庭上具有較強的證明力,這樣,只要審計師們擁有相應的發票作為書面證據,就能夠得以免除法律責任,因此在某種意義上,歷史成本原則成了審計師的“保護傘”。其次,在20世紀前半葉,財務會計側重于會計信息的供給者,財務會計信息主要用于企業內部,反映企業的經營業績,會計信息的最相關使用者就是供給者本身。按照歷史成本原則,持有資產在不加工、不變化時,不必考慮其價格的變化。會計信息供給方自然從節約會計核算成本,實現成本效益最大化出發,選擇了歷史成本原則。


但是,信息是商品,會計信息也是一種商品。企業作為信息的供給方整理、傳遞本企業的財務會計信息,必須以信息的需求方,包括投資人、債權人等的需要作為目標,提供他們在投資決策、信貸決策以及其他經濟決策方面有關的信息。不能像20世紀20年代以前那樣,企業只提供對自己有利的信息。美國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FASB)自從1973年成立以后,將會計目標視為財務會計概念框架的起點。在FASB的《概念公告第1輯》中,會計目標確定為以下三個方面:①財務報告應提供對現在和潛在的投資者、債權人及其他使用者作出合理的投資、信貸及類似決策的有用信息;②財務報告應提供有助于其使用者評估來自銷售、償付、到期證券或借款等現金流入的金額、時間分布和不確定性的信息,即估量現金流量前景的信息;③財務報告應提供關于企業的經濟資源、對資源的要求權以及使資源和要求權發生變動的事項和影響的信息,諸如有助于估量企業獲得現金流量順差能力的信息。會計的側重點轉向了這些會計信息的需求者。全球性通貨膨脹促成的現行成本法等通貨膨脹計量模式的提出、經濟全球化進程中大規模的企業聯合和兼并的出現,以及衍生金融工具的不斷創新,使會計信息使用者對會計信息決策的相關性及充分披露的要求越來越高。投資者、債權人關心的不是資產以前值多少錢、債務以前能否收回,而是資產現在市值多少、債務今天能否收回。以市場價值為背景的現行價值、公允價值、未來現金流量現值估算值等價值計量基礎,可以隨著經濟環境的變化及時反映資產價值的變化和風險,對決策具有高度相關性,并且能披露傳統慣例所無法處理的自創商譽、衍生金融工具、人力資源等會計信息,使資產負債表更能體現企業價值。因此必須從歷史成本這個傳統慣例中解脫出來,以會計目標為導向,科學地采用現行價值或公允價值進行計量。


目前,公允價值已被越來越多的國家和地區作為一個重要的計量屬性運用在各項準則中。從概念上看,現行成本和現行市價符合公允價值的定義,它們都是可以觀察到的市場確定金額。如果在現時市場上能找到相同或類似的資產或負債的現行成本或現行市價,那么現行成本或現行市價就可以作為估計公允價值的可靠依據。如果現行成本或現行市價不能獲得,那么未來現金流量的現值也可以用來估計公允價值。可以看出,在現實中,公允價值并非特指一種計量屬性,可以表現為多種形式,如:現行市價、現行成本、可變現凈值和未來現金流量的現值。但公允價值又不完全等同于現行價值,而是現行價值的一種特殊形式,它代表一定時間上市場公認的現行價值(即市場價值)。公允價值產生于20世紀80年代的美國,1990年9月,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主席理查德。C.布雷登首次提出應當以公允價值作為金融工具的計量屬性,后來經過協商,FASB于1991年10月正式制定了這方面的準則。時至今日,國際會計準則中涉及公允價值計量的具體準則已有十幾個之多,公允價值會計在各國理論與實務的發展顯示出蓬勃生機。


在現代會計環境中,公允價值不可能回避。我國2000年12月修訂的債務重組準則取消了公允價值,理由是企業可以利用公允價值來夸大利潤,取消公允價值就能防止企業借重組之機操縱利潤、粉飾會計報表。但2000年12月印發的《企業會計準則》中要求計提八項準備,用剔除準備后的凈值來反映現值,而現值實際上是公允價值的一種形式。現值(公允價值)既符合會計目標,又符合科學的要求,它也與投資者、債權人的利益相吻合。


現行的會計計量模式是一種以歷史成本為基礎的混合計量模式,是修正的歷史成本模式,由于對不同的資產、負債采用不同的計量模式,因而具有很大的不規則性。會計界對資產的定義已基本達成了共識,資產被定義為“未來經濟利益”,而歷史成本反映的卻是過去的成本,這使得資產在其確認與計量上存在矛盾。筆者認為,從以上諸多方面來看,現代會計要發展、要創新,就必須從歷史成本原則桎梏中解脫出來。


二、收入實現原則


收入實現原則與歷史成本原則一樣,是傳統慣例的基石。在財務會計中,實現原則是至高無上的,收入未實現就不予確認。在該原則下,資產在銷售后取得現金時才被確認收入,即要求收入“已實現(realized)”才確認。商業信用出現后,產生了應收賬款,為了核算由此產生的求償權,實現原則引入了“可實現(realizable)”的概念。當收入或持有的有關資產不難轉換成已知金額的現金或收取現金的權利時,收入和利得就是可實現的。我國收入的確認也是采用實現原則,《企業會計準則》及《企業會計準則——收入》對收入確認的規定都體現了實現原則的要求。


實現原則產生于19世紀末20世紀初,根據弗農。卡姆在《會計理論》中的論述,導致實現原則出現的重要事項是20世紀30年代美國發生的經濟危機。實現原則是當時會計界保守態度和自衛心態的產物。依照實現原則,可以保證收入確認和計量的客觀性和可驗證性。從可靠性考慮,實現原則確實具有優勢,因為它可以保證在實際交易的基礎上確認收人和利得,將不確定性降到最低,從而為會計記錄提供客觀可靠的證據。但從決策相關性考慮,實現原則越來越導致企業價值與財務報告不相關,甚至會導致業績報告完全失真。我國現行的利潤表往往讓投資者迷惑不解。雖然上市公司的每股收益都已披露,但投資者在分析諸如利潤為什么會出現增長,公司的發展勢頭是否能保持,公司盈利能力下降的原因在哪里等問題時卻仍是一頭霧水。因為,要分析這些問題,就必須取得和估計所有的收益信息,包括已實現和未實現的。但從利潤表上根本不能獲得未實現收益信息。許多對會計信息使用者評估企業業績或盈利能力極為關鍵的信息,如房地產增值、投資證券價值的上漲、自創商譽的增值、匯率變動產生的折算利得等,根據實現原則,在收益表中均不能及時得到確認。物價、匯率、利率等的變化以及資產評估而形成的資產增值,實質上都是可以實現的未來經濟利益。雖然獲得未來經濟利益的權利在資產增值時已經形成,但由于不符合收入實現原則,不能予以確認。如果公司持有的某種產權價格大幅上揚,除非公司當日出售該產權,否則公司只有以購買時的價格(歷史成本)在資產負債表上反映此持有的產權。因此,遵照實現原則編制的收益表并不能反映報表編制者的真實財富。



由于經濟環境不確定因素增加、經濟業務日益復雜,收入實現原則的局限性充分暴露出來。越來越多的學者反對將收入實現原則作為確認收入和利得的惟一標準。為了提高會計信息的相關性,會計界引入了“全面收益(Comprehensivelncome)”,要求改進以實現原則為基礎編制的傳統收益表,在傳統的財務報告體系的基礎上增加一張報表——第四表(全面收益報表)。目前,英國會計準則委員會(ASB)、FASB和IASB(國際會計準則理事會)都針對第四表制定了相關的準則。ASB于1992年10月發布了《財務報告準則第3號——報告財務業績》(FRS3),要求企業將“已確認利得和損失總括表”(此表還包括未確認利得和損失,其實質為全面收益表)作為對外編報的主要財務報表與損益表一起共同標書報告主體的財務業績。1997年6月,FASB發布《財務會計準則公告第130號——報告全面收益》(FAS130),列出了三種全面收益報告方式。1997年8月,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IASC)修訂了《國際會計準則第1號——財務報表的列報》(IAS1),將“已確認利得與損失總表”加入附錄中,將其作為可供選擇的收益和費用列報方法。它們在改革收益的報告方面邁出了關鍵的第一步,但其改革范圍又是非常有限的,全面收益及其組成項目的確認與計量等問題都沒有得到解決。第四表目前僅僅是對傳統資產負債表和損益表(收益表)的重新組合。


三、省事原則


省事原則即“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處事態度,顯然這不是會計理論中的原則,但筆者認為,現代會計中產生的諸多弊端皆始于該原則的采用。該原則與成本效益原則不同,后者是處理問題的科學態度,而前者是目光短淺、只顧眼前利益、忽略長期利益的產物。通常所說的“救火式”會計準則就是該原則指導下的產物,如美國有關特殊目的實體(SPE)的相關規定。省事原則是從傳統慣例中遺留下來的作風,在會計側重方為信息供給者時,供給者往往注重“省事”為自身帶來的短期效益。因此,要建立科學的會計體系,就必須看到經濟事項的實質,切忌敷衍了事、只看表面。例如,根據IASB發布的《編報財務報表的框架》中負債的確認標準,在結算金額能可靠地加以計量的情況下才應確認負債。由于養老金是一項較為特殊的負債,其結算金額較難確定,英美等發達國家均制定有專門的養老會計準則。我國早已存在養老金支出,而我國只是對社會基本養老金核算做了規定。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逐步完善,企業補充養老保險的普及,明確養老金會計迫在眉睫。


養老金會計具有以下特點:①其核算對象面向未來。養老金會計處理主要是面向未來的不確定性經濟業務,如預計給付義務的計算。它研究的對象主要是現在和未來的資金運動,而企業其他項目的會計主要涉及的是過去和現在的資金運動。這是養老金會計區別于其他會計的最主要的特點,養老金會計處理也因此復雜。②在養老金會計中更多地采用現值等公允價值,而不是采用歷史成本計量。③為了真實地反映不確定性經濟業務,需要引進精算技術。這是養老金會計得以存在的前提,精算師采用客觀公正和相互可比的精算假設,運用概率統計等方法來確定各項養老金費用的現值,從而幫助會計人員完成養老金會計處理。我國的《保險法》規定,經營保險公司必須聘用一名金融監管部門認可的精算師,并建立精算報告制度。隨著保險產業的日趨繁榮,精算技術在我國有了一定的發展。因此,我國應加大力度構建養老金會計,從而使養老金制度的社會保障功能得以真正發揮。


總之,筆者認為,目標是組織預期要求達到的目的或結果,會計目標不僅是財務會計理論框架的起點,也應該是會計系統的終點;在進行會計理論研究和規范會計實務時,它還應該是指導方向。安然、施樂、世通等一系列財務丑聞引發了一場“原則導向”與“規則導向”的論爭。實際上,目前沒有哪一套準則是完全以原則為導向或完全以規則為導向,兩種導向之爭主要是會計準則的繁簡程度之爭。而“導向”顧名思義應該是指導方向,即所要達到的目的,因此,筆者認為,導向應該是會計目標,只有“目標導向”才能將會計引入正軌。我們應該將傳統會計慣例的桎梏拋到歷史的垃圾堆里去,從而使會計得到發展與創新,使會計目標得以實現。



服務熱線

400 180 8892

微信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