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簡介: “財務資本保全”是傳統會計模式所遵循的原則之一。按照這一原則,會計核算是建立在歷史成本的基礎上,即以幣值不變為假定條件。但隨著近年來通貨膨脹的持續、周期性發生及其影響的加劇與擴展,會計核算的基礎發生了動搖,財務報告暴露出嚴重的缺陷,本文就通脹對財務報表產生的影響及減輕影響的方法作出膚淺的論述。
通貨膨脹是指由于流通中紙幣數量超過需要所引起的貨幣購買力下降和物價普通上漲的一種社會經濟現象。通貨膨脹的持續發生使傳統會計受到嚴重沖擊。眾所周知,在會計產生與發展過程中,由于過去相當長的時期內一般物價水平大體保持相對地穩定,所以,傳統的會計模式遵循“財務資本保全”原則,會計核算的基礎是建立在歷史成本上,即以幣值不變為假設條件,傳統的會計核算資料基本上能真實地描述企業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資金運轉的狀況。但是,隨著通貨膨脹影響的加劇與擴展,會計核算的基礎發生了動搖,按歷史成本計價已不能適應物價不斷上漲的社會經濟現實,財務報表所提供的會計信息受到嚴重扭曲,這些被扭曲的會計的信息包括資金、成本、利潤等方面的信息,從而可能使財務報表使用者的決策失誤,給企業和社會帶來極大的危害。
一、通貨膨脹條件下傳統財務報表的缺陷
在通貨膨脹的條件下,傳統的財務報表暴露出一些嚴重的缺陷,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企業的經濟資源被扭曲
一般認為,資產負債表上的資產價值反映企業經營規模的大小和能力的高低,只有建立在這種基礎上的財務報表所反映的財務狀況才具有現實意義。但是,傳統的會計是以歷史成本原則作為會計核算的基本計量原則,它要求對企業取得的資產按其當時的取得價格入帳,且一經入帳不予變動,在物價穩定的情況下,資產負債表中所計列的資產價值,能夠有效地反映企業的規模、能力和真實的財務信息。然而,在通貨膨脹條件下,資產的帳面價值不變,其實際價值卻因貨幣購買力下降而受到損失。資產估價不實,作為歷史的財務信息,使財務報表的使用者難以了解企業資產的真實價值和做出正確的經營決策,財務報表不能客觀反映企業的經濟實力,直接影響到企業及其投資者和債權人的利益。
2.產品成本不真實
在通貨膨脹環境下,物價上漲,使得按歷史成本計算的補償價值不足以補償生產經營過程所耗用的原材料及廠房、設備等生產要素。在損益表中所列的費用,除工資費用和其他本期營業費用所反映的是現時成本外,其他費用項目,如折舊費和銷售成本等反映的是歷史成本。而且,資產購進和耗用的時間間隔越長,現時成本與歷史成本的差額就越大。因此,在通貨膨脹條件下,產品成本必然會低于其產出或銷售時的實際成本,按照歷史成本計提的固定資產折舊也不足以補償固定資產的實際價值,不能保證資產更新所需資金,企業無法維持原有的生產能力水平。
由于在傳統會計中,產品的成本基本上是按照歷史成本原則計算確定的,財務報表所提供的信息可能導致決策者作出錯誤的決策。在通貨膨脹下,原料等資源的浪費難以引起有關人員重視,而陳舊過時、效率低下的機器設備,則會由于其折舊費用較低,表現出似乎采用較高效率的先進技術設備更經濟合理的假象,既影響企業的當期利益又損害了企業的長遠利益。
3.利潤指標不可靠
在通貨膨脹條件下,企業的營業收入是現實的物價水準來計量反映的。而在傳統會計下的損益表所提供的利潤是現實的物價水平計量的收入與按過去的物價水準所計量的成本、費用相配比的結果,出現低估成本、虛增利潤的現象,并非真正的經營成果。虛增的利潤是不可以分配的收益,如果將其分配給投資者,其結果將使企業生產規模逐漸縮小,生產經營資金嚴重不足,從而削弱了企業的經營能力。
利潤是評價企業經營好壞和征收所得稅的依據,同時也是企業在籌資、投資和發放股利等方面進行決策的依據。利潤變得不真實,結果是企業得多交所得稅,股東要求更多的股利,職工要求更高的工資,企業會虛利實分,現金嚴重不足,企業無償債能力,甚至面臨破產的危機。
綜上所述,通貨膨脹所引起的傳統財務報表的缺陷,都使得人們對企業財務報表可靠性的信賴程度逐步下降。
二、通貨膨脹對財務報表的影響
通貨膨脹之所以對財務報表產生很大的影響,歸根結底是由于通貨膨脹能夠形成某些與企業基本業務無關的損益,即使企業不進行任何生產經營活動,也會由于貨幣貶值和物價上漲對構成企業財務報表的各類資產、負債、權益、收入和費用項目產生不同的影響,從而使企業得到利益或遭到損失。
為了揭示通貨膨脹對財務報表的影響,應將名目繁多的會計事項劃分為貨幣性項目和非貨幣性項目兩大類,分別加以分析和研究。
1.對貨幣性項目的影響
貨幣性項目的指在通貨膨脹條件下,其金額保持不變,只是它的實際購買力發生變動的資產、負債項目。這些項目本身的實際價值會自動地隨著幣值的變化而變化。它包括貨幣性資產,如現金、銀行存款,應收帳款、應收票據及債權投資;貨幣性負債,如應付帳款、應付票據、應付工資、應交稅金、應付利潤、應付利息、應付債券及其它應用貨幣清償的負債等等。
貨幣性項目是以固定的貨幣金額來確定的,因此,在資產負債表上貨幣項目的期末數所反映的就是現行價值。但是,在通貨膨脹下,用不變的貨幣量去購買價格已上漲的商品,本身就說明貨幣購買力的下降。持有貨幣性資產,可以隨時用以購取各種貨物或勞務,但如果不加以使用,必然會遭受到一般貨幣購買力下降所帶來的損失。持有貨幣性資產越多,幣值損失越大。持有貨幣性負債,則意味著企業承擔了在今后時期支付一定量貨幣的義務,因而,在發生通貨膨脹以后,就可以用購買力降低的貨幣去償付債務,從而使企業獲得了因貨幣購買力下降而帶來的實際利益。持有貨幣性負債越多,幣值利得越大。
2.對非貨幣性項目的影響
非貨幣性項目是指在通貨膨脹條件下,其本身的實際價值不會因幣值變動而發生變化,其以貨幣為尺度反映的帳面價值,卻會隨著一般物價水平的上漲或下降而與實際價值發生差異的項目。這些項目的帳面價值,在幣值變動時就會高于或低于其實際價值。除了貨幣性項目外,其余項目均屬于非貨幣性項目,包括非貨幣性資產、非貨幣性負債和非貨幣性股東權益。 二、通貨膨脹對財務報表的影響
在通貨膨脹條件下,非貨幣性項目不會發生購買損益。但由于物價水平變動,以歷史成本原則計量的有關資產帳面價值已與變化了的價格水平出現較大差異,稱為持有損益,而這種持有損益不會增強或削弱企業的生產經營能力,因而不是真正的損益。持有損益一般可以作為資本項目的調整額反映在資產負債表中,也可以作為當期反映在損益表中。同時,由于企業的非貨幣性資產形態各異,特定項目的價格波動水平不一,這就使得對按歷史成本確認的帳面價值進行分析所得出的結論與企業資產當期的實際價值相差甚遠,據此所作出的決策也會帶有很大的盲目性。
總之,通貨膨脹對財務報告的影響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資產的表述脫離了資產的現行成本;二是以原始成本與現行收入相配比,物價上漲就會造成虛計利潤;三是貨幣性項目因貨幣內含購買力的變化而產生的持有損益未能在財務報表上加以揭示。此外,按歷史成本原則計價的貨幣性項目期末金額是以期末購買力表示的,而非貨幣項目的期末金額則不是按期末購買力表示的,它就使按不同時點貨幣購買力表現出的各項目數字之間的簡單相加失去了真實意義,以此為基礎所作的任何分析都可能導致使用者作出錯誤的判斷。
三、減輕通貨膨脹對財務報表影響的方法
通貨膨脹對財務報表的影響,主要是由于物價上漲所產生的幣值損益和持有損益所造成的。為了減輕通貨膨脹對財務報表的影響,必須采用一定的方法對財務報表加以調整,以提供真實可靠的會計信息。
目前的實際情況是,會計管理和會計核算水平不高,會計工作人員尤其是企業會計人員的素質不高,國家通過制訂合理、科學的會計政策,去消除物價變動的影響,我國的《企業財務準則》中就針對通貨膨脹影響和企業成本補償不足等問題作出相應的規定:
1.在存貨計價方法上,鼓勵企業采用后進先出法。存貨采用后進先出可使現行的收入與近期成本相配比,避免了由于通貨膨脹使企業存貨價值補償不足而引起的虛盈實虧,一定程度上消除因存貨價值變動而產生的損益,使計量的收益較為接近實際。后進先出法雖然可以避免虛增利潤的現象,但在資產負債表上的存貨項目則以早期低成本填列,在物價上漲幅度較大時與存貨的當期成本可能相差很大,從而對存貨價值造成極大的歪曲。同時,這一方法也無法衡量通貨膨脹對企業影響的程度。
2.在固定資產折舊的計算上,鼓勵采用加速折舊法。采用加速折舊法,在固定資產使用年限的前期多提折舊,在后期則逐年遞減。這一方法有利于企業固定資產成本在使用期限中加快補償,避免企業可能遇到的風險,增強企業的發展后勁。但固定資產折舊總額仍然是歷史成本而低于重置成本,資產負債表上的固定資產也不反映其現行價值。 二、通貨膨脹對財務報表的影響
可見,傳統會計中的方法并沒有從根本上解決通貨膨脹問題。根據我國目前的實際情況,可采用一般物價水平會計的方法,按照政府公布的一般物價指數,對資產負債中的資產、負債和所有者權益以及損益表中的銷售收入和費用加以換算、調整,從而消除一般物價水平持續上升的影響。目前,歷史成本原則仍然是我國企業編制財務報表的基礎,要想使會計信息繼續保持其應有的可靠性,必須在企業對外報送財務報表仍以歷史成本報表為主的同時,在會計年度終了時企業應提供有關通貨膨脹的補充信息,使企業的財務報表反映出真實可靠的情況。
[參考文獻]
1.劉億伍《通貨膨脹對財務報表的影響分析》,《金融研究》1996年8期。
2.李軍等:《試論通貨膨脹環境中會計計量模式的選擇》,《當代經濟科學》1995年第4期。
3.馬崇明:《試論通貨膨脹條件下的會計核算問題》,《財經理論與實踐》1995年第3期。
4.樊行健著:《財務報表分析》,湖南出版社,1993年。
本文轉載自《暨南學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