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國會計信息化發展歷程可謂波折。從最原始的雛形階段到之后完整的會計核算型,再到如今的標準化、國際化,整整一代人為之付出了艱辛的努力,得來國內會計信息化進程逐步與國際接軌,有些甚至還做到了國際領先,并且還培育出了一大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會計信息化乃至管理信息化的一流企業。本文是以上海為角度看中國會計信息化發展的30年。
雛形和探索階段
(1978年—1985年)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人們認識到:把計算機應用于更復雜的會計體系將極大地促進生產力的發展。因此,部分企業開始了會計電算化的實驗工作。通過多年的嘗試,他們得出了許多寶貴的經驗,如實施會計電算化必須從會計信息處理的過程著手,研究每個單項的會計數據流程。
在此期間,上海學者袁樹民和朱建國首先通過對上海高橋化工廠的調研,在單項業務的會計電算化上取得了突破。其次,當時華東化工學院的張建華在此期間通過對上海氯堿總廠的調研和交流取得了成果。
本階段的特征是首次將會計核算和計算機結合起來,特點是嘗試性和無序性。
會計電算化法規化階段
(1986年-1990年)會計電算化在全國各省市的不同基礎上迅速發展。但是當時的情況是,大量學者和企業根據自己的思路設計研發財務軟件,而沒有形成統一的標準。市場在無序競爭中顯得十分迷茫。此時,上海財會界率先意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和緊迫 性,于是立刻組織各方學者進行廣泛調研和討論。最后,上海市財政局于1986年末頒布了滬財會(86)44號文《關于在本市國營工業企業中推廣會計電算化應用工作的若干規定》。3年后,財政部出臺了我國會計信息化歷程中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會計核算軟件管理的幾項規定(試行)》。
在1990年初,上海市財政局又頒發了《會計核算軟件管理的幾項規定(試行)及本市實施辦法的通知》,進一步完善電算化的法律法規,之后被各兄弟省市仿效和學習。
同時,上海在首先規范了電算化法規之后,認識到要普及會計電算化關鍵還是在于人才,所以有關市財政領導十分重視對會計電算化專業人才的培訓。在此期間,上海會計學會專門成立了“會計電算化研究小組”,金光華任組長,開展學術研究活動。在1984年,學會出版了由金光華編寫的《會計電算化》一書。在上世紀90年代,經上海社聯批準,成立了“上海會計學會會計電算化專業委員會”,金光華任主任。在2001年,專業委員會與華東理工大學合作,邀請上海及外地的高校和軟件公司,舉行了會計電算化年會,以后逐步發展,由兄弟省市高校輪流主辦,上海積極參加,在中國會計學會會計電算化專業委員會的領導與中國會計學會的支持下,共計舉辦了七屆,分別在上海、杭州、長沙、太原、合肥、重慶、大連等高校舉行。
此外,本階段中不少上海學者也做了承前啟后的研究,對之后的20世紀90年代電算化的飛速發展指引了方向。在1989年,顧抗對通用處理軟件的流程和特點進行了詳細的描述。同年,袁樹民提出將固定資產模型和會計電算化結合起來,并在當時提出設計固定資產模型要兼顧財務核算系統中其他模塊的系統要求。
開發、使用和完善通用會計軟件階段
(1990年—1999年)這個階段前期主要是開展會計電算化工作,自己開發、自己使用的專用會計軟件,會計軟件適用性較強。同時,在會計工作領域,各項具體業務的處理,國家都有嚴格的規定,所以在學習國際先進技術(包括操作平臺、數據庫類型、開發方法與編程工具、網絡技術等)的同時,密切結合我國實際(包括功能模塊劃分、數據計算方法與數據處理流程等),創造性地建立了具有我國特色的會計軟件模式,為廣大會計人員歡迎,一直到現在仍然在使用。隨著計算機技術日新月異地飛速發展,軟件不能及時更新,跟不上時代的發展;加上當時我國會計軟件開發設計人員非常缺乏,各單位獨立開發導致我國會計電算化事業推進非常緩慢,不能適應我國國民經濟發展和信息化建設的需要。
在本階段后期,為了克服一家一戶、自己開發、自己使用的專用會計軟件的缺陷,之后行業和學界提出了一家開發、多家使用的通用化、商品化會計軟件的建議。但是,適用于各個企事業單位的會計數據處理千差萬別,不可能開發設計出適用于企事業單位的通用化會計軟件,而且適用范圍越大,則開發難度越大。最后,形成了找出各種企事業單位的共性,提出相應的通用核算模塊,根據會計制度在相同的行業設置相應的電算化核算規則。
上述開發設計通用化會計軟件的方案在會計上雖存在爭論,但實踐證明是完全可行的。時隔不久,按上級要求,就開發設計出了一批適用于不同類型企事業單位的通用化會計軟件,并相繼組建了幾百家專門開發與營銷商品化會計軟件的專業公司,形成了龐大的會計軟件市場。
在此期間,上海學者百家爭鳴,為會計信息化的發展提出了很多有用的建議。在1990年,金光華提出了決策支持系統這一概念。在1995年,勵景源提出了發展會計電算化的理論與實踐問題的思考,對當時會計電算化的很多問題進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解決辦法,包括科目設置不合理、不規范;會計分錄的不規范導致軟件內部無法識別等等。在1998年,袁樹民提出了業務流程重建與會計模型研究的問題,將會計電算化放到更高的高度—— —電算化信息系統。
現如今的“管理型”乃至ERP(企業資源計劃)概念的雛形是來自于上海學者不懈的探索和努力。在此期間,上海還出現了一批財務核算軟件。它們為日后財務軟件的發展和完善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行業標準化階段
(1999年-至今)在中國會計電算化核算軟件向集團ERP的蛻變過程中,國內的幾大財務軟件公司做出很大貢獻。而這一歷史性的進步,是由各方精誠合作所致。其中,上海市財政局會計處、上海市質量技術監督局、上海市信息化辦公室等相關部門都給予了極大的支持。2002年4月5日,上海市財政局發布《關于本市企業、單位實行會計電算化有關問題的通知》(滬財會[2002]41號,自2002年4月15日開始實施)。
自2003年開始,上海同仁的研究工作又進一步得到了國家審計署、財政部領導的支持。經過1年多的努力,2004年9月20日,經國家質檢總局和國家標準化委員會批準,國家標準《信息技術—— —會計核算軟件數據接口》(GB/T19581-2004)于2004年11月4日在北京公布,并于2005年1月1日起在全國范圍內實施。該標準克服了會計數據交換障礙,提高會計數據綜合利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