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王瑄報道 7月14日,商務部與美國管理會計師協會(IMA)在京發布了《中國企業成本計算方法和成本管理實踐》研究報告。報告稱,不能簡單地由成本核算方法上的差異推斷出中國產品存在傾銷。按中國過去的會計制度,有一些成本項目的處理方法與國際會計準則存在差異;但2006年中國頒布的新企業會計準則使得中國企業會計制度與國際會計準則(IFRSs)實現了趨同。
商務部財務司司長李榮燦在發布會上指出,目前,由于歐美等國家沒有承認中國的市場經濟地位,因此,在反傾銷調查中,往往采用“替代國”價格來衡量中國產品是否傾銷,使中國企業很容易成為反傾銷對象并被征收較高的反傾銷稅。上述國家不承認中國“市場經濟”地位的理由之一,就是對中國企業成本核算數據存有疑慮,認為不能完整和公允地反映產品的真實成本。
這種疑慮的產生有多方面原因。如果排除其中的歧視性因素,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國外對中國的會計準則和會計制度的演變和發展,對中國企業的成本核算制度和管理實踐,缺乏全面深入的了解,自然也難以做出客觀、準確的評價。
本次中國商務部邀請美國管理會計師協會,聯合開展中國企業成本核算課題研究,就是要搭起這樣一座橋梁,讓世界各國特別是中國的主要貿易伙伴,更加了解中國會計發展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更加了解中國企業成本管理和實踐的真實狀況。
本次研究是中美雙方在貿易與會計領域加強合作的一次有益探索和嘗試。由于中美雙方貿易和會計領域在研究范圍、工作目的、理論體系等方面都存在很大差異,因此,在以往的工作中,兩者少有交集。通常只有在反傾銷等貿易摩擦發生時,會計才會走到反傾銷應訴的前臺,企業才會接受外部機構對其成本管理和核算的詳細調查。而本次研究是在完全沒有外部壓力,沒有反傾銷等貿易摩擦發起的情況下,中國主動邀請國外的會計專業機構,對中國會計制度的演變、中國企業成本實踐方法進行全面深入的調查,在此過程中,中國的企業也給予了積極配合,充分顯示出發展中的中國所具備的開放精神。與此同時,來自美國管理會計師協會的各位專家,在歷時2年多的調研中,秉持客觀、公正、嚴謹的專業態度,系統梳理了中國會計準則、會計制度乃至企業會計核算的發展歷程,開展了大量細致的研究、分析和比對工作,并最終形成客觀公正的評價。
經過多次審慎認真的研究,報告最終認為“中國企業會計制度在與國際標準趨同”,并明確“不能簡單地由成本核算方法上的差異推斷出中國產品存在傾銷”。這一結論是對中國會計制度國際化的充分肯定,是對中國企業成本核算方法做出的十分客觀的評價。
李榮燦指出,中國始終強調,任何一個國家的會計準則框架及制度都必須和該國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都必然經歷一個不斷完善的過程,歐美如此,中國當然也不例外。任何一個國家的會計準則都可能和國際會計準則趨同,但這并不代表完全相同,不切實際的、盲目向某個會計標準靠攏,就可能出現與該國經濟環境不相適應的情況,導致會計信息出現混亂或者失控,由此所產生的改革成本和風險將是巨大的。因此,如果僅僅由于中國企業在成本會計核算中存在與國際會計準則不盡相同的地方,就完全采取不信任態度,采用“替代國”計算傾銷幅度,顯然是過于簡單和粗暴了。本次研究得出的結論,是國外權威會計機構首次明確提出,不能由于成本核算方法上的差異而判定傾銷的存在,這無疑將為我國今后的貿易摩擦應對提供有力的理論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