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和平/文
會計計量無論在理論上還是實務上都是財務會計的核心。新《企業會計準則》與原《企業會計制度》的一個重大變化就是會計計量。新《企業會計準則》的實施,特別是其中采用的一個重要的計量模式——公允價值模式,對現行的企業績效評價體系產生了重要影響。
企業績效評價是國資監管的一個關鍵環節,應充分認識這一影響,完善新準則下的企業績效評價體系。
我國制訂《企業會計準則》初期曾規定公允價值應用于非貨幣交易等,但2001年實施的《企業會計制度》及相應修改的具體會計準則又將公允價值計量改為賬面價值計量。新會計準則重新引入公允價值計量模式,并將其使用的范圍由原會計準則規定的非貨幣交易擴大到金融資產計量等。
會計規則的一個重要功能是為企業利益相關者提供企業財務狀況與經營成果信息,制訂者都力求制訂能提供可靠、相關會計信息的會計規范,但大多是在滿足側重一個方面的同時,相對于另一方面則可能有其不足,公允價值計量也不例外。
以下就新準則中有關金融資產公允價值計量的規定,結合新、舊會計規范計量模式不同對企業績效評價的影響進行分析。
公允價值計量將使企業績效評價指標更加相關和可靠
《企業會計準則第22號——金融工具確認和計量》(以下稱“第22號準則”)將金融資產分為:公允價值計量且其變動計入當期損益的金融資產(下稱交易性金融資產)、持有至到期投資、貸款和應收款項及可供出售金融資產。
其中金融資產或金融負債公允價值變動形成的利得或損失,除與套期保值有關外,交易性金融資產部分應當計入當期損益;可供出售金融資產一般直接計入所有者權益,在該金融資產終止確認時轉出,計入當期損益。交易性金融資產在資產負債表日的公允價值變動直接影響到企業的經營成果與財務狀況,對其確認可能影響到企業的經營業績。
如企業對外進行上市公司股票投資,在資產負債表日,原《企業會計制度》規定以短期投資按成本與市價孰低原則計價,在資產價格大幅上升時其資產計價采用歷史成本,與資產的真實價格產生較大偏差,會計報表使用者所獲得的會計信息不夠相關和可靠。
第22號準則將其劃分為交易性金融資產,其公允價值和賬面價值的差異直接計入當期利潤表,期末按公允價值計價也使會計報表所列報金融資產的價值更接近資產的現時價值,能為會計報表使用者提供更為可靠、相關的信息。新、舊會計準則相比,新準則對該項業務的確認更注重經濟實質。
公允價值確認的復雜性將影響企業績效評價結果
依據《企業會計準則講解》對公允價值的定義:“公允價值,是指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況的交易雙方自愿進行資產交換或者債務清償的金額”,有關的用語未作進一步解釋,在會計實務中可能會有不同的理解,什么是公平交易?有些產品的利潤高于其成本很多倍是否公平?什么是熟悉情況?一般企業的產品成本、客戶資源、交易底價等是嚴格保守的商業秘密,熟悉情況是否包括上述商業秘密?市場經濟中交易各方是以盈利為目的,嚴格意義上符合上列定義的交易是很少的,可見公允價值的確定難度。
實際上,如對投資性房地產采用公允價值模式進行后續計量,在計量中也可能影響到會計信息的可靠性與相關性。
按第22號準則規定,企業持有的上市公司股票公允價值的確認主要依據市場交易報價,該價格是資產在市場交易中可以實現的價值,不包括其交易費用,如果按其進行確認,不僅將資產持有所得列入當期的損益,且其未來交易將付出的費用也作為當期的收益,不能全面反映企業的財務狀況及經營成果。
若企業資產中持有大量上市公司股票,隨著非流通股變更為流通股,限售股禁售期后可以流通上市交易,企業的交易性金融資產公允價值的變化可能對企業的經營業績產生重大影響,且股票市場交易價是即時價格,并不是完全可實現價值,在采取公允價值計量確認時不能不考慮其影響。但影響股票市場價格因素非常多,其公允價值除市場價是一個客觀標準外,還會受諸多因素影響。
同時,公允價值在會計政策、確定會計處理方面給予企業管理當局相當大的選擇范圍,會計處理有了適當的自由裁量權,可能會導致企業根據需要選擇對管理當局最有利的參照標準或估價模型。
由于企業管理當局更了解交易的目的與實質,當法律形式與交易實質出現差異時,企業可以按交易實質進行會計確認,以保證會計信息的真實性,但也給舞弊和操縱利潤提供了機會。
綜上所述,新《企業會計準則》確認、計量規則的變化將對企業績效評價帶來一定的影響,財務監管部門應當充分重視會計規范變化所導致的企業經營績效差異。
應評估新《企業會計準則》對評價指標的影響,完善已建立的企業績效評價機制,一方面,可將由于采用公允價值計量而使企業經營績效發生重大變化的部分作為非經常性損益處理,以減少由于非經營因素導致企業利潤變化而對評價結果產生的影響;另一方面,建立完善的企業內部控制制度以保證會計確認的適當性。管理當局的交易意圖和判斷應在交易事前告知會計部門,重大交易建立適當的備案制度,可使企業對交易與事項的會計確認、計量更為規范,減少管理當局操縱經營業績的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