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會計政策選擇通常指企業管理當局在會計準則和相關經濟法規等組成的會計規范體系所規定的范圍內,對可供選擇的會計原則、方法、程序等進行定性、定量的比較分析,從而擬定企業具體的會計政策的過程。它既包括某項經濟業務事項初次發生時的初始選擇,也包括由于客觀環境變化而進行的會計政策變更。公司治理是指影響公司管理行為的各方面當事人與公司之間基于合約關系而形成的一種制度安排。會計政策選擇就其實質而言是一種政治和經濟利益的博弈規則和缺席安排,企業具體會計政策的選擇是企業各利益相關者之間博弈均衡的結果。
作者認為,我國上市公司治理方面存在的問題主要是內部監控機制嚴重弱化,體現在股東大會難以發揮監控作用而流于形式,董事會的制衡作用完全失效,監事會作用甚微,大多形同虛設;外部監控機制不完善,體現在資本市場缺乏有效約束經理人的條件,經理人市場、產品市場缺乏競爭性以及外部利益相關者監督不到位;激勵約束機制未能發揮作用。
作者指出,由于我國上市公司內外部監控機制均不健全,不能發揮對經理人的有效制約作用,從而導致了管理當局“內部人控制”現象嚴重,表現在會計政策選擇上存在嚴重的機會主義傾向。我國上市公司機會主義會計政策選擇是為了實現經營者政治前途的需要,或者是滿足企業上市、配股要求和保住上市資格以及操縱股價的需要。其機會主義會計政策選擇的行為具有以下特征:會計政策選擇行為上,隨意性大;會計政策選擇效果上,沒達到整體優化的目的;機會主義會計政策選擇以操縱利潤、粉飾報表為主要手段;我國會計人員整體素質不高,有些會計人員對會計準則未能充分理解,其職業判斷力有限。
作者建議,為了約束經理人自利的機會主義會計政策選擇行為,提高會計政策選擇的公允性,我們應采取以下措施:改變上市公司過于集中的股權結構;改革上市公司內部治理結構,增強董事會及監事會的獨立性;改進經營者激勵機制,訂立激勵與約束相容的管理報酬契約;建立和完善經理人市場;完善資本和產品市場。
(李倩整理自《財政研究》2006年第11期,作者:丁春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