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長期以來,各個國家對會計計量屬性都有自己的定位。國際會計準則理事會在1989年7月發布的概念框架中指出,會計計量屬性主要包括:歷史成本、現行成本、可變現價值(在有的國家制定會計概念框架時被分解成了可變現凈值和市價)和現值。我國、日本、韓國的概念框架的出臺,雖然都借鑒了國際會計準則理事會的概念框架,但從內容看,三個國家對會計計量屬性的表述也是不盡相同的。就五種會計計量屬性來說,韓國概念框架強調公允價值計量屬性,但也會因情況不同而分別表現為市價和現行成本。由此可見,韓國只是對會計計量屬性進行了重新分類,與國際會計準則理事會對會計計量屬性的界定并沒有本質差別。日本則是通過對市價這一會計計量屬性在不同情況下表現為現行成本和可變現凈值的解釋,同樣顯示了其與國際概念框架的趨同。而我國對會計計量屬性的界定則比國際準則理事會的界定少了市價這一計量屬性,多了公允價值這一計量屬性,顯而易見,我國對會計計量屬性的界定與國際準則理事會是最接近的。因為從本質上看,市價其實僅僅是公允價值計量屬性的一個具體體現。這些差異的形成主要是基于各個國家對會計理論認識的細微不同,同時,各國會計環境的不同也決定了各國對會計計量屬性表述的不盡相同。
(張瑩整理自《財務與會計•綜合版》2006 年12期,作者:梁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