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久久久久久无码中文字幕一区,狠狠做深爱婷婷久久综合一区,国产精品-区区久久久狼

免費咨詢電話:400 180 8892

您的購物車還沒有商品,再去逛逛吧~

提示

已將 1 件商品添加到購物車

去購物車結算>>  繼續購物

您現在的位置是: 首頁 > 免費論文 > 會計論文 > 省管縣后縣(市)財力走勢分析與思考

省管縣后縣(市)財力走勢分析與思考

2004年4月,為解決縣(市)財權與事權不對稱,財政供養人員過多,縣鄉政府債務沉重,資金調度困難,縣域經濟發展難等現實問題,湖北省委、省政府作出一項重大決策,在全省包括赤壁市在內的52個縣(市)推行“省管縣(市)”的財政管理體制改革。透視新體制近二年來的運行情況,“省管縣(市)”財政體制對縣域經濟發展帶來了哪些積極效應?對縣(市)財政改革與發展又產生了哪些影響?本文以2003年—2005年赤壁市財政收支情況為例,對省管縣(市)財政體制后縣(市)財政收支結構及財力變動新走勢進行一些初淺的實證性探索與思考。
一、省管縣體制對縣(市)的積極效應
實行省管縣(市)財政體制后,省對縣(市)實行項目直通,資金直達,為加快赤壁縣域經濟發展,壯大縣(市)財力,提高縣(市)財政支出保障水平,緩解縣(市)財政困難起到了十分重要的積極作用。可以說,省管縣體制為縣域經濟的騰飛插上了翅膀,為縣(市)財政的改革與發展注入了一支新的強心劑。
(一)促進了縣域經濟飛速發展 省管縣體制運行以來,赤壁市充分利用新體制的機遇,堅持走“一主三化”的路子,全面實施“大辦工業、辦大工業,全民招商、全民創業”的發展戰略,突破性治理經濟環境,突破性招商引資,突破性發展民營經濟,有力地推動了縣域經濟發展。2005年,全市實現生產總值72.3億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25.1億元,農村人平純收入達到3542元,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達到7586元,城鄉居民人均儲蓄存款達到5057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18.2億元,分別比2004年同比增長10.5%、64.1%、7.3%、8.9%、9.7%、15%。赤壁市經濟發展水平綜合指數在湖北省縣市區中由2000年的21位上升到2005年的第7位,5年跨越了14位。2005年,赤壁市被省委、省政府表彰為全省縣域經濟發展先進縣市。2004年,赤壁市利用省管縣體制對縣市中小企業的政策支持,直接爭取省財政信貸資金500萬元,自籌1000萬元,成立了赤壁市誠信擔保公司,為企業提供擔保貸款6000萬元,有力地緩解了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問題,推動了工業經濟的提速發展。2005年,赤壁市規模以上工業完成總產值達到46.7億元,占全市生產總值的80.6%,銷售收入44.9億元,利潤3.3億元,工業用電4.7億千瓦時,工業經濟效益綜合指數為181.5%,以上指標同比增長都在35個百分點以上,被省政府表彰為全省工業經濟先進縣市。此外,赤壁市利用省直管后項目直達縣市的機制,實行全民招商,全民創業,做到大中小項目一起上,突破性招商引資,形成了“建成一批、在建一批、開工一批、儲備一批”的項目工作格局。2005年,赤壁市引進各類項目192個,引進資金13.1億元。全年共向上級部門申報爭取各類項目148個,爭取資金2.32億元,同比增長26.8%。目前,香港華潤、大升、朗天,山東晨鳴、中國長城、浙江銀輪、湖北華新水泥等一批海內外集團公司紛紛落戶赤壁。
(二)做大了財政收入蛋糕 經濟決定財政。省管縣體制后,縣域經濟的快速發展,為赤壁市財政增收奠定了堅實基礎。2004年以來,赤壁市財政收入年年超額完成年初預算目標,一直保持著持續、快速、健康的增長態勢,2005年,完成全地域財政收入46822萬元,同比增收13252萬元,增長39.5%,創造了財政收入超預算、超同期、超歷史的“三超”的新記錄。在完成財政收入總量的同進,財政收入質量也得到了極大提高。財政收入占GDP的比重由2004年的4.53%提高到2005年的5.99%;全年完成地方稅收收入8514萬元,占地方一般預算收入的40.72%,比上年提高了2.84個百分點。完成地方一般預算收入20911萬元,其中,完成增值稅、營業稅、企業所得稅、個人所得稅等工商四稅6267萬元,占地方一般預算收入的30%,比上年提高了4.4個百分點,近年來赤壁市財政收入完成情況見附表一。
附表一:赤壁市近三年財政收入完成情況表
單位:萬元
年度 全地域財政收入 地方一般預算收入 財政收入占GDP 稅收收入
占地方一般預算收入 工商稅收
占地方一般
預算收入
合計 同比
增減 合計 工商
稅收 其他
收入 同比
增減 比重 同比
增減 比重 同比
增減 比重 同比
增減
2003年 30643 --- 15827 4210 11617 --- 4.18 --- 40.8 --- 30.2 ---
2004年 33570 10.0 17270 4407 12863 0.9 4.53 0.35 37.9 -2.9 27.4 -2.8
2005年 46822 39.5 20911 6267 14644 21.1 5.99 1.46 40.7 2.8 30 2.6
在省管縣政策影響下,赤壁市堅持大辦工業,辦大工業,大力發展新型工業化,經濟運行態勢良好,企業產值利稅大幅度增長,工業稅收強勢突出。2005年,赤壁市實現工業稅收2.44億元,同比增長50.4%;工業稅收占財政收入比重為52.2%,較同期增長3.8個百分點,工業已成為赤壁市稅收的主要來源和財力的支撐,近三年工業稅收基本情況見附表二。
附表二:赤壁市近三年工業稅收基本情況表
單位:萬元
經濟
指標
年度 全地域財政收入 工業稅收 工業稅收占
全地域財政財政收入
比重 增減
2003年 30643 14800 48.3 ---
2004年 33570 16247 48.4 0.1
2005年 46822 24441 52.2 3.8

(三)強化了財政支出的保障能力 省管縣財政體制后,縣(市)調度資金實行省直接確定各市、縣的資金留用比例,由人行國庫直接返還縣(市),加快了資金到位速度。特別是對縣(市)轉移支付補助的具體分配和測算,按照規范化與透明化的要求,采用因素法,實行公式化計算,納入省及縣(市)兩級預算管理。這一系列措施,解決了縣(市)因收入的季節性和不穩定入庫造成的資金調度困難,保證縣(市)財政預算的正常執行,從而確保干部職工工資的正常發放。2005年,赤壁市完成財政總支出46654萬元,分別比2004年、2003年增加7761萬元、15596萬元,同比增長24.99%、50.22%。從財政總支出結構變化趨勢來看。一般預算支出占財政總支出的比重,2003年、2004年、2005年分別為90.8%、95.5%、95.3%,省直管縣后,這一比重明顯提高,表明縣市本級支出逐步增加,上解上級支出有所下降,體現了省支持縣市經濟發展的政策傾斜效應。從一般預算支出的結構趨勢來看,人員支出所占比重逐年下降,而機構運轉和事業發展支出所占比重相應提高,特別是事業發展支出所占比重大幅提高,赤壁市開始逐步從“吃飯型財政”向“建設型財政”轉軌。2003年到2005年,人員支出占一般預算支出的比重分別為54.9%、51.6%、45.9%,比重逐年下降;機構運轉支出所占比重分別為23.1%、25.7%、26.3%,比重呈平穩上升趨勢,表現省管縣體制以來,赤壁市財政保障能力穩步提高,確保了國家機關政權運轉等重點支出需要;事業發展所占比重分別為22.0%、22.7%、27.9%,三年間這一比重提高了9個百分點,是提高幅度最大的一塊支出,這說明赤壁市對事業發展支出增長較快。
附表三:赤壁市近三年財政支出結構變動表
單位:萬元
年度 財政總支出合計 人員工資支出 機構運轉支出 事業發展支出
金額 同比增減 金額 占一般預算支出% 金額 占一般預算支出% 金額 占一般預算支出%
2003年 31058 --- 15472 54.9 6521 23.1 6204 22.0
2004年 38893 25.2 19164 51.6 9540 25.7 8433 22.7
2005年 46654 25.0 20390 45.9 11671 26.3 12404 27.9

(四)增強了地方可用財力 在新的體制下,縣(市)能夠獲取更多的項目資金支持、財力支持,極大地緩解了縣(市)資金調度壓力,大大增加了縣(市)可用財力。比如,依照省管縣體制改革精神規定,對縣(市、區)調整和完善分稅制財政體制省集中增量,以2003年為基數,2004—2006年新增上交省增量不再按比例進行分享,而是全額返還縣(市),用于推進鄉鎮綜合配套改革和支持縣域經濟發展;對縣(市),當工商四稅增幅達到全省平均計劃水平,由省根據其工商四稅增收絕對額,給予適當獎勵,作為專項資金,由縣(市)用于新型工業化和農業產業化發展。
首先,從實際可用財力總量變動趨勢來看,實行省管縣體制后,赤壁市實際可用財力增幅非常明顯。2005年,赤壁市實際可用財力為27905萬元,比2004年、2003年,分別增加5350萬元、10336萬元,同比增長23.72%、58.83%。
其次,從實際可用財力結構變動趨勢來看,赤壁市實際可用財力的增長主要來源于省管縣體制后,省加大了對縣市的轉移支付力度,使赤壁可用財力總量明顯增加,是赤壁實際可用財力增加的關鍵支撐因素。2005年赤壁市上級各項補助收入中的實際可用財力為19391萬元,分別比2004年、2003年增加4113萬元、9410萬元,增長76.9%、91.0%,占當年實際可用財力總量的69.5%,比2004年、2003年分別提高了1.8個、12.7個百分點;地方一般預算收入中的實際可用財力為8514萬元,比2004年、2003年增加1237萬元、926萬元,增長17%、12.2%,占當年實際可用財力總量的30.5%,比2004年、2003年相應下降了1.8個、12.7個百分點。兩者比重的一增一降趨勢,充分說明了,省管縣后,湖北省明顯加大了對縣市的轉移支付力度,這為增加縣市實際可用財力、緩解縣市財政困難起到了重要作用。赤壁市近三年地方實際可用財力具體變動見附表四。
附表四:赤壁市近三年可用財力變動表
單位:萬元
年度 實際可用
財力 地方一般預算中的財力 上級補助
收入中的財力 省直管縣體制帶來的新增財力
合計 同比增減 合計 同比增減 合計 同比
增減 合計 同比
增減
2003年 17569 --- 7588 -- 9981 -- --- ---
2004年 22555 28.4 7277 -4.1 15278 53.0 454 ---
2005年 27905 23.7 8514 17.0 19391 26.9 970 113.6

二、當前省直管縣(市)財政體制存在的主要問題
無庸諱言,對于縣市而言,省直管縣財政體制的改革是一場及時雨,但由于改革的實質是對既得利益的調整,因此就不可避免地產生一些不容忽視的新情況,新問題,突出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進一步加大市級對縣(市)級財政的支持力度。省直管縣后市級雖然不再參與縣(市)級財政增量的分成,但原有的市級參與縣(市)級收入分成慣例并沒有被打破,相反以約定俗成的方式固定下來。如赤壁市保留了每年向市級的定額結算上交291萬元。
2、財權、事權難以統一。2002年調整和完善分稅制財政體制改革中,對縣級稅收征管下放不公平。首先屬于縣級納稅企業,如煙草,道路通行營業稅仍由市地稅部門征收,其次有些企業原來效益好的時候稅收由市級征收,現在企業效益下滑,下劃到縣級征收,基數實在難以保證,縣級負擔加重。目前,縣(市)級的工商、交通征稽、消防等一條邊垂直管理部門,其征收的規費收入全部上劃,但事權又在當地政府。
3、舊體制繼續困擾縣(市)財政
現行財政體制既有1994年分稅制的內容,又有包干制的部分內容,既有2002年省、市進一步調整和完善分稅制的內容,又有此次省管縣(市)財政體制的內容,可謂結構復雜,類別繁多,情況各異,新老體制之間各種不合理的成分同時并存,是與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要求不相適應的。如我市原省級企業“蒲紡集團公司”2004年下放我市屬地管理后,該企業歷史包袱重,基礎條件差,全線停產,稅收枯竭。盡管如此,我市每年仍要從本級財力中為蒲紡負擔新舊財政體制固定上交基數774萬元,形成了巨大的財政壓力,極大地挫傷了地方增收節支的積極性。(其中:1984年省將該企業產品稅(增值稅)收入的20%與我市掛鉤,核定體制上交382.4萬元,以“原體制上交”一直保留至今。1994年實施“分稅制”財政體制改革,企業按收入級次入庫,省取消了蒲紡增值稅收入20%與我市掛鉤的辦法,同時,要求我市全額負擔該企業出口退稅20%部分121.8萬元。2002年省調整和完善分稅制財政體制,蒲紡作為省屬企業,實行屬地征收,又以該企業2001年增值稅入庫數的地方留成部分269.8萬元作為新的上交基數。)
4、市級放權不夠,在信息、項目、資金上實行壟斷,“市刮縣”的現象依然存在。與市級相比,縣(市)級在向上爭取資金項目上仍然處于劣勢,就是在已開工的項目上,還要受市級盤剝。如赤壁市蒲圻電廠每年咸寧市都要拿走400萬分成。
5、取消農業稅后,鄉鎮財政運轉困難仍然難以解決。農業稅對欠發達地區鄉鎮以前是主要的財政來源,而取消農業稅后,形成了鄉鎮財源的直接斷流,盡管每年有國家的轉移支付,但仍滿足不了鄉鎮工作運轉的需要,且鄉村債務難以得到有效化解。
三、完善省直管縣財政體制的思考與期盼
省管縣財政體制對于減少地方管理層次,提高資金使用效益,加快縣域經濟發展都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也是改革的大勢所趨。對此,筆者認可,必須要堅持省直管縣財政體制這一做法,進一步予以改革完善。
1、明確劃分省以下各級政府財政支出責任,充分調動市、縣兩級發展經濟的積極性。在原有各級政府支出責任劃分的基礎上,結合省管縣財政體制改革,明確區域性公共管理事務的支出責任,做到財權與事權相一致,調動各級政府積極性,促進經濟發展的保證。按照財權和事權相對應的原則,省對市州、省對縣的體制設計中應協調好市州和相關縣的責任分擔工作,避免由于行政體制改革的不到位而留一些支出責任給市級政府。
2、積極穩妥地推進行政管理體制的改革。結合省管縣財政體制改革,進一步精兵簡政,防止機構和人員的重新反彈。其次是對于欠發達地區需有更加嚴格的控制標準和控制手段,比如規定凡需要上級政府補助的地方政府,其機構設置和人員編制(包括行政編制和事業編制)審批權上移的過渡措施。
3、建立科學合理的地方政府財力分配使用績效評價制度,設立一系列科學合理的考核指標,加強縣鄉財政管理,提高基本保障能力,緩解縣鄉財政困難。一方面,通過績效評價制度考核縣鄉財政合理使用財力的情況,并用“以獎代補”的方式推進縣鄉進行財政綜合配套改革,精簡財政供養人員。另一方面,省財政要加大對縣轉移支付力度,結合中央財政的政策,大力籌措資金緩解縣鄉財政困難。
4、完善省管縣財政體制基層有“五盼:一盼調減稅種上劃比例。要堅持分稅制改革方向,合理確定增值稅、所得稅、營業稅等共享稅種分成比例,縣(市)上劃企業所得稅和個人所得稅要適當調減上劃比例。縣市上劃的城建稅、土地使用稅、耕地占用稅等“七個地方稅”實行基數部分定額上解,其余部分下劃縣市,市州不參與增量分成。二盼調減原體制上解基數。對財政困難縣市、國家和省扶貧重點縣市、少數民族縣市要調減體制上解和專項上解基數,適當減免縣市借欠上級的體制往來欠款,如世行貸款、國債轉貸、周轉金等。即使不能豁免往來欠款,建議將往來欠款進行掛賬,取消預算資金占用費,待地方財政狀況好轉再分期分批予以償還。三盼穩定上劃稅收增量全額返還。省調整和完善分稅制財政體制后集中的稅收增量,以2003年為基數,以后年份新增上交省增量將不再按比例進行分享,而是全額返還給縣財政,讓縣市得大頭,充分調動縣市超收的積極性,并能在相當時期保持政策不變。四盼完善轉移支付辦法。根據各縣(市)人口、資源、標準財政收入、標準財政支出、可用財力、財政供養人員等綜合因素計算一般性轉移支付補助,加大對財政困難地區的轉移支付補助力度。對現有專項資金要規范分配標準,按規定程序和公式分配資金。五盼正常調撥國庫資金。大部分縣市債務包袱沉重,資金調度比較緊張,上級財政在調撥資金時,不要抵扣縣市原來的借欠資金,而要實行正常調度,確保地方財政正常運轉。

作者:方強 文章來源:湖北省赤壁市財政局

服務熱線

400 180 8892

微信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