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近年來,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國有企業不良資產呈快速增長趨勢。不良資產的存在,不僅導致企業整體資產質量降低,成為企業財務資料失真的重要原因,而且影響了國有企業的正常經營,已成為企業自身發展和國企改革的嚴重障礙。本文就不良資產的形成原因進行剖析,并針對國有企業不良資產提出了應對策略。
關鍵詞:國有企業;不良資產成因;應對策略
國有企業是民族經濟的命脈所在,在我國國民經濟中發揮著主導作用。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發展,國有企業在市場中發揮的作用越來越突出。但是,目前不少國有企業資產質量狀況不佳,不良資產占資產總額的比重較高。下面就國有企業主要不良資產的形成原因進行一下分析。
一、國有企業不良資產的成因
(一)國有企業的內部控制制度不健全,沒有嚴格執行財務管理制度,或者雖有制度但執行不力。
目前國有企業多數存在賬賬、賬實不符的現象。有的企業財務不能掌握公司的實際成本發生情況,各部門將已發生的實際成本瞞報或緩報,多年以來對已入庫的材料,在領用0時不辦理出庫手續,致使沒有結轉相應成本,造成庫存材料盤虧,在實現利潤的背后,企業實際發生潛虧;有的企業存貨實際已經售出,但不及時結轉成本造成大量經營潛虧;還有的企業存貨和固定資產長期積壓,采購缺乏風險意識,造成資產大量閑置和潛在虧損。而且還有的企業雖有固定資產等清查制度,但平時清查時走過場,對清查出的毀損、報廢問題不及時處理,致使在清產核資或評估過程中進行實地盤查時已找不到實物。如某企業因考慮到績效考核的需要,國資委兩年前核銷的資產,至今仍掛在賬上,未進行賬務處理。這樣使制度流于形式,賬務與實際情況相互脫節。
(二)物質利益驅動,使一些經營者為完成當前的任務而采取短期行為,甚至弄虛作假。
有些企業的經營者為完成上級下達的考核指標,以獲取獎勵,采取一些短期的經營行為,對可能發生的存貨等損失不愿觸及,多計收入,少轉成本,虛增利潤長期以來形成潛虧掛賬。在這個問題上,最常見的是產品成本沒有全部轉到產成品中,一直在在產品科目掛賬;有的企業甚至將當期的經營虧損列入遞延資產,如將管理費用計入待攤費用,人為制造不良資產;或者對一些應該攤銷而尚未攤銷的費用不及時進行攤銷,造成大量應該攤銷而尚未攤銷的費用掛賬,企業沒能力消化。還有一些企業領導人存在“新官不理舊帳”的錯誤觀念,對前任遺留的已經形成的不良資產采取消極態度,聽之任之,不能有效避免資產損失的擴大,形成“呆帳變壞帳、壞帳變死帳”的怪圈,最終導致不良資產有增無減、有關部門難以分清責任的尷尬局面。
(三)投資管理制度不嚴,造成大量投資難以收回。
一方面投資盲目決策,投資管理制度不健全,沒有相應的部門和人員具體負責投資管理。有些項目投資沒有可行性調研就匆匆上馬,而一旦發現決策失誤,又不及時調頭,造成越投越賠、越賠越投的局面。資金一經投資出去就不再關心被投資單位的情況了,如有的企業對被投資單位投資已經多年,這期間被投資單位曾分過紅也配過股,但他們竟然從來沒做過收益處理,連自己現在到底有多少股票也不知道;還有的企業在資產評估時找不到投資的重要文件和相關資料,對不具有控制權的投資單位的經營情況了解甚少,有的被投資單位已經被吊銷營業執照多年還不知道其清算情況,甚至失去聯系,形成投資損失。當然造成這種情況產生的原因還有可能是通過投資的方式將資金轉移,企業領導人達到了中飽私囊的目的。另一方面是投資損失形成后不及時處理,長期掛賬。如有的企業對被投資單位由于債轉股等原因,對各股東所持股權進行縮減而造成的投資損失長期掛賬,一直未進行賬務處理。投資的損失還有另一種表現形式即短期股票投資造成的損失。許多單位本來想通過股票市場賺錢來彌補業主的虧損,但由于近幾年來股票市場持續低迷,使得股票占壓了大量資金而不能變現,因為股票一旦出手則潛虧將變成實虧,國有企業由于考核壓力的存在,寧愿將股票砸在手里而不愿意變現。這樣使得短期投資這種現金等價物不但沒有發揮應有的功能,反而給企業帶來巨額損失。
(四)對應收款項缺乏管理。應收款項主要包括應收賬款、其他應收款以及預付賬款。
應收賬款損失原因大體說有幾類:一是因企業未建立信用評價體系,盲目地進行賒購,而購貨單位拿到貨物后遲遲不付款,企業業務人員更換頻繁,催款不及時,導致欠款時間過長(有相當一部分賬齡超過五年),對方不認賬或是對方無能力支付,有的連對方聯系方式和地址都不清楚。二是部分國有企業為了完成上級下達的考核指標,通過應收款項虛作收入,進而使企業達到盈利的目的。這種為了完成利潤指標而虛掛的應收款項自然是無法收回的,企業領導人通過這種方式拿到了獎金,而企業卻憑白無故地多交了流轉稅和所得稅。三是企業領導人或財務負責人權利過大,隨意挪用資金亂拆借,加之缺乏監督和制約機制,從而給企業造成巨額損失。另外,大多數企業對應收款項缺乏管理意識,重銷售輕催款,或者催款不連續,造成訴訟時效喪失,從而導致了壞賬。還有的企業對業務員缺乏約束機制,應收貨款一直遲遲未能收回,企業因業務人員失職而將其辭退,結果業務員剛被辭退就發了橫財,又買房又買車一夜之間就變成了富翁。分析其中原因不外乎是購貨方給業務員回扣讓其銷貨給他們,而企業本身因缺乏管理 ,未對購貨方作資信調查或對其狀況不完全了解就輕易把貨銷出去,造成損失。
二、防范國有不良資產形成的對策
針對以上不良資產形成的原因及現狀,筆者認為,國有企業經營得好壞關鍵在于管理的好壞。故提出以下幾點意見供大家參考:
(一)加強財務人員管理,嚴格執行財務管理制度。
一是選拔能勝任工作的財務人員。雖然我們國家的《會計法》、《會計準則》對會計都有嚴格的管理規定,但是在執行的時候,往往執行力度不夠。所以在人事任用上,一定要把責任心強,有能力的財務人員派上去,而不是任人唯親,要以國家利益為重。二是加強對財務人員的培訓工作,國有企業應該對財務人員進行定期、不定期的培訓,把國家的新政策、新法規及時貫徹給管理國有資產最直接的一線財務人員,增強他們看家理財的本領。我認為,財務管理人員應改變過去坐辦公室等報表的做法,而應經常的到各部門實地考察,核對賬目,把形成不良資產的因素控制在萌芽狀態。三是建立企業內部產權制度,明確產權關系。除財務上建立的明細賬簿外,使用單位、部門還需建立固定資產卡片,記載固定資產的原始價值、累計折舊及更新等有關資料。如需內部轉移,也應辦理相關手續。實行國有資產增加、減少的報批制度。如果企業內部單位實行獨立核算,應對其占用的國有資產進行登記,按其占有國有資產的數量收取占用費。
(二)加強對法人的管理,建立行之有效的國有法人治理結構。
一是做好企業法人的選拔任用關。企業法人的選拔任用,對于能否將企業管理好,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一定要把好選拔關。可以采取法人任命與民主選舉相結合的辦法,確實把能力好,責任心強的法人選拔出來。二是依據《中央企業負責人經營業績考核暫行辦法》逐步規范公司股東大會、董事會、監事會和經營管理者的權責,結合本企業發展的難易程度,簽訂法人年度考核責任狀,把職責、任務明確化。三是實行“扁平化”管理,減少管理層次,提高管理水平。信息在經過多級傳達后會變得面目全非,因此,我們要盡量減少傳播的層級,從而提高企業的管理水平。四是從信息公開、民主決策等方面提高企業透明度,建立健全適應現代企業制度要求的公司法人治理結構,形成一個責任明確、權力相互制衡的企業決策與經營體制,各司其職,各負其責。董事會對企業的發展目標和重大經營活動做出決策,聘任經營班子。經理班子執行董事會決議,組織企業的日常經營管理活動,對投資項目提出建議。董事長不能有超越董事會、隨心所欲的權力。監事會對董事會和經理班子實施監督。充分發揮民主,遇有重大決策,集體研究決定,也可以召開全體員工大會,集思廣益,避免造成因決策失誤導致的重大資產損失。五是建立和完善國有企業的考核體系,科學評判企業經營成果。我們過去的考核標準包括利潤總額及其增長率、總資產報酬率、凈資產收益率、銷售利潤率、資本金收益率、利息支付倍數、國有資產保值增值率等主要財務指標,但這并不能反映企業真實的狀況。我們認為,還應增加不良資產率、投資回報率等次要財務指標。然后,根據每個財務指標的重要程度,制定一個權數,最終算出一個加權平均的數值,作為評價企業領導人的標準。對連續兩到三次考核都不在狀態的領導人要及時更換,不能等到出了錯再去換人。
(三)建立多方位的監管機制,包括內部控制、審計和紀檢監察。
一是加強企業內部審計管理,提高審計質量,發現問題及時解決,使其對企業的管理能真正發揮應有的作用。內部審計主要是對企業生產要素的各主要環節及經營成果進行審計,通過審計可以發現資產在運營中存在的問題,加大對經營者的監督力度,保護國有資產的完整。其次,充分發揮監事會的監督檢查作用建立暢通的國有企業出資者、企業和企業監事會的信息溝通渠道,監事會真正做到企業重大事項的事前、事中和事后監督,及時發現企業日常經營中存在的風險,并及時向出資者報告,避免決策失誤造成的重大資產損失。再次,要加大對企業的執法監督力度。對國有企業發生的經濟案件、經濟合同糾紛、債權債務糾紛等經濟糾紛案件,要及時立案處理;對已判決的經濟案件長期拒不執行的要強制執行。
(四)建立科學的獎罰制度。
一是需建立長效激勵機制。激勵機制與監督機制是相輔相成的。對國企經營者和管理者的激勵不夠或不科學,監督機制就很難實行。激勵機制中,最主要的是經濟利益激勵,其中主要是合理的、市場化的薪酬制度,實行確有激勵作用的經營者年薪制。此外,期權制也是將企業經營者與國有資產的利益統一起來的有效方法。二是需加強對企業負責人和企業財務人員非法獲取榮譽、物質利益的懲罰力度和決策失誤追究。對采用虛假手段獲取國有資產保值增值獎勵的企業法定代表人,要建立終身責任追究制度。若發現有以弄虛作假方式獲取國家獎勵的,無論何時何部門,將發放的獎勵一并追回,并視情節處以罰款。國家成立投資決策評價、認定小組,對重大投資決策造成損失的,追究有關當事人的刑事責任。
總之,近年來國有不良資產的大量形成,已經成了困擾改革與發展的一個日益嚴重的問題,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我們應充分重視對國有資產的管理。為此,我們可以從加強財務人員管理,嚴格執行財務管理制度;加強對法人的管理,建立行之有效的國有法人治理結構;建立多方位的監管機制,包括內部控制、審計和紀檢監察;建立科學的獎罰制度等方面來強化對國有資產的監管,建立約束機制,從多方面、多角度來防止國有不良資產的形成。
參考文獻:
[1] 李治國. 論國有企業監管方式的轉變 [J] .經濟學動態,2001
[2] 黃 標. 試論國有資產流失的原因及其對策[J].團結報,2003
[3] 呂 榮. 從清產核資看國有企業不良資產成因[J].企業管理,2005
[4] 李存英.企業不良資產的形成原因及對建議[J].企業管理,2005
作者:郄萌 文章來源:天津工業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