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 我們把財務預警研究從指標來源角度按發展的時間順序分為:以權責發生制為基礎的傳統財務指標,以收付實現制為基礎的經營現金流量相關指標以及最近新出現的自由現金流量,經濟增加值,現金增加值三類新指標,本文就這三類新指標原理上的區別,指標體系的建立,以及它們在財務預警中的優勢進行了新的分析與探索,以期能為后續的財務預警的發展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
【關鍵詞】 財務預警 自由現金流量 經濟增加值 現金增加值
在進行財務預警研究時要考慮的因素主要有模型、指標、行業的選取以及規模的修正,其中模型的發展構成了現有財務預警研究中顯而易見的一條主線。模型的選擇實質上是預警方法的確定,現行主流的預警方法仍以統計建模為主,包括單一變量模型,多元線性判定模型,多元邏輯回歸模型等,非主流的預警方法主要以非統計類方法為基礎的股價分析法,案例分析法以及神經網絡模型等,模型在應用中的逐步改進與完善使得財務預警的研究更為深入。但這些不同的預警模型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它們都必須以公司的財務數據為基礎構造不同的預警指標。因此我們按照財務指標在預警研究中發展的時間順序把它們分為三類:以權責發生制為基礎的傳統財務指標,以收付實現制為基礎的經營現金流量相關指標以及我們將要論述的三種新興指標。我國現有的財務預警研究由于各種限制只發展到以現金流量表相關指標為基礎建立的預警模型,這些模型或者是在原有指標體系中增設現金流量表指標或者單獨只以現金流量表指標進行預警。而后續關于以新興指標建立財務預警模型的研究則還處于展望階段。這里的新興指標主要指:自由現金流量(FCF)相關指標,經濟增加值(EVA)相關指標,現金增加值(CVA)相關指標。這三種指標從公開的會計報表中無法直接獲得,需要進行較復雜的調整與計算,因此在我國的應用受到了一定的限制,但實事上它們在國外已經得到相當廣泛的應用,尤其是自由現金流量被作為一個必要指標在會計報表中進行披露。
一、選擇FCF,EVA,CVA三個指標具有可比較性的公式列示如下,并對它們的區別與聯系進行分析
自由現金流量(FCF)=稅后經營活動現金流量-在凈營運資本上的投資-在固定資產和其他長期資產上的投資經濟增加值(EVA) =稅后凈經營利潤-資本成本×期初資本現金增加值(CVA) =稅后經營活動現金流量-沉沒資金折舊-資本成本×期初成本 (沉沒資金折舊主要指一個期間到下一個期間資產市價的變化,也被稱作經濟折舊,如果把會計記帳方式中資產的入帳方式改為市價法,則這里的沉沒資金折舊就相當于傳統意義的會計折舊)
1.自自由現金流量。由現金流量(FCF)以收付實現制為基礎,只考慮正常經營活動現金流入,公式中的稅后經營活動現金流量指未扣除利息費用但扣除了實際支付的稅金后的經營現金流量,在稅后經營活動現金流量基礎上再扣除為了維持現有的經營狀況、資本擴張所必須的資本投入,包括凈營運資本的投入,固定資產和長期資產的投入,最后計算出自由現金流量。從這個意義上說自由現金流量是指能自由分配給投資者的現金,這里的投資者包括債權人與股東。
2.經濟增加值。經濟增加值(EVA)主要以權責發生制為基礎,但它較傳統的指標考慮了資金的資本成本,形象直觀的計算出企業的價值創造,是基于權責發生制的一種經濟收益的計算方式。我們從經濟利潤的角度分解經濟增加值:財務會計師按照權責發生制將收益和成本費用配比計算凈利潤,在凈利潤基礎上加回稅后利息費用得到稅后凈經營利潤,它是可以提供給所有股東和債券人的盈余。在稅后凈經營利潤基礎上減去投入資本成本則可得到經濟利潤,原則上經濟利潤需要經過一些細節調整才能得到EVA,公式中我們為了方便比較以及理解經濟增加值的含義后續的細節調整則不予考慮了。
3.現金增加值。現金增加值(CVA)以收付實現制為基礎,考慮資金的資本成本,考慮經濟折舊,經濟折舊的考慮使得這里的折舊與收付實現制得到了很好的呼應,因為在它的計算里資產采用的是市價法,對在會計制度中資產記賬使用歷史成本法帶來的一些財務舞弊給予了消除。同樣CVA也是經濟收益的一種計算方式,與經濟增加值一樣,但它基于的是收付實現制。我們根據這三個指標計算原理的不同把它們典型的區別列表如下,這三個指標的特點將直接決定它們應用在財務預警時所具有的優勢和缺陷。
表1 三指標的區別與聯系
確認原則 是否考慮資本成本 資本支出的處理形式 是否剔除非常損益
自由現金流量 收付實現制 否 實際資本支出 是
經濟增加值 權責發生制 是 會計折舊 是
現金增加值 收付實現制 是 經濟折舊 是
二、三種指標在財務預警中的優勢
我們從表1中列示的四個特點來分析這三個指標的優勢
1.確認原則。自由現金流量與現金增加值都是基于收付實現制,在進行財務預警時具有經營現金流量指標的全部優點,很好地避免了現有上市公司中諸多財務造假的可能,另外雖然經濟增加值基于的是權責發生制但在計算過程中它剔除了非經營性的損益,也能夠一定程度地避開虛假財務信息及關聯交易真實地反映公司的現狀,因為一些財務作假尤其是關聯交易一般都是通過非經營業務來調整和粉飾,故這三種指標都具有能改善傳統財務指標真實性的作用。
2.資本成本。資本成本的考慮建立了經濟利潤的概念,原始經濟利潤的公式如下: 經濟利潤=銷售收入-銷售成本-經營費用-稅金-全部資本成本經濟增加值在經濟利潤的基礎上作了一些調整,主要有三種調整,一是抵消傳統會計師編制財務報表時的許多準備金,如壞帳準備和后進先出準備,一定程度上修正了權責發生制,把它向收付實現制靠攏,這也是我們為什么說經濟增加值是主要基于權責發生制;二是將傳統對有關建立市場的支出費用化改成資本化,即將即時變現觀轉變為持續經營觀;三是將累計稅后非經常性虧損或者盈利消除,將成功法轉變為完全成本法;現金增加值的理念和經濟增加值是一致的,但是它計算的初始就以收付實現制為基礎。資本成本的計算需要利用CAPM模型計算資本成本率,其中ß值的引用考慮了不同公司的風險值,因此這兩個指標很好的彌補了傳統會計指標中不考慮股權成本和風險的缺陷,直觀的計算出企業創造的價值。
3.資本支出。自由現金流量扣減了實際資本支出,而不是像其他兩個指標以扣減折舊的形式,因為折舊并不是實際的資金流出,由折舊保留下來的現金在資本更新前仍然是可以自由使用的,自由現金流量以扣減實際資本支出代替折舊直觀反映公司可自由使用的現金流量,這些現金可以進行分配,也可以保留在企業里進行資本擴充或者預防風險。經濟增加值剔除的是傳統會計折舊,按照權責發生制計算在第一步盈利線中折舊就已經被剔除?,F金增加值的計算原理與經濟增加值對比,由于它采用收付實現制,在稅后經營活動現金流量這一步,折舊仍然是包括在內的,在后續折舊剔除時,現金增加值使用了沉沒資金折舊或者說是經濟折舊,這是它與經濟增加值的區別。因此總的來說自由現金流量更能反映現金的支付能力,在預測或者評價公司流動性時具有更好的作用,而后兩者則從揭示公司的價值創造方面有突出的表現,一個是從傳統會計角度,一個則對傳統會計制度作了諸多修正,因此它們在反映公司的整體價值創造上更有優勢。
4.非常損益。這三個指標共同的特點是它們都剔除了非正常損益,傳統財務指標和現金流量表指標都是反映實際發生的經營活動,非常損益也是包括在內的,但是非常損益由于不是可持續的盈利或者虧損,并不能反映公司真實的運營能力,除此之外,財務作假也更青睞非常損益項目,這三個指標對非常損益的剔除可以更真實地反映公司可持續的經營能力,并一定程度上避免了財務作假。
三、以這三種指標為基礎建立可適合預警的指標體系
指標體系的選擇依照的原則很多,比如杜邦體系從盈利能力,運營能力,資本結構三個方面對公司的財務狀況進行分析,比如梁飛媛(2005)在基于現金流的財務預警系統實證研究中從獲現能力,償債能力,財務彈性,財務結構四個方面對指標進行分類,我們從這三個指標本身的特性出發把指標體系分為四類:獲現能力/盈利能力,流動性分析,收益質量分析,增長潛力。這四種分類分別從不同的側面反映了公司的運營情況。
1.獲現能力或者盈利能力指標包括:自由現金流量/總資產(凈資產)(總股數),經濟增加值/總資產(凈資產)(總股數),現金增加值/總資產(凈資產)(總股數)。
2.流動性分析指標包括:自由現金流量/流動負債(長期負債),經濟增加值/流動負債(長期負債),現金增加值/流動負債(長期負債)。
3.收益質量分析指標包括:最近三年每股收益平均值/最近三年每股自由現金流量平均值,經濟增加值/留存收益,現金增加值/留存收益。收益質量分析指標產生的原理是以自由現金流量,經濟增加值,現金增加值比上傳統指標中可對應的指標,比如基于收付實現制的自由現金流量與權責發生制中的凈利潤相比它調整了由于非正常收益和權責發生制可能帶來的舞弊和不真實,一個財務報表真實的企業雖然每年兩者之間也可能會有較大差距,但是對于一個真實有效的會計體系,長期來看兩者應該是一致的,故我們對分子分母取最近三年的平均值,兩者越接近說明財務報表的真實性越高;經濟增加值與現金增加值相當于兩種不同會計確認制度中的經濟收益,它們與傳統會計指標中的留存收益具有相同的意義,都扣除了債權人與股東要求的回報,不同的是前兩者以資本成本的形式,更為合理地反映了價值創造,而留存收益扣除的是實際支付的資本成本。
4.增長潛力指標包括:每股自由現金流量增長率,每股經濟增加值增長率,每股現金增加值增長率。上述指標在財務預警中應用時可以是在原有預警模型中增加以上三類指標進行修正或者單獨以一類指標進行預警。
綜上所述這三種指標系統由于它們本身計算原理上的優勢在財務預警方面應用時是可以更好地彌補傳統指標缺陷的,張錦華(2005)在農業上市公司持續性經營能力研究中,完全采用以自由現金流量建立的指標體系證明在預測經營失敗時準確率為85%,遠遠大于傳統指標的65%,但這三種指標體系是否比經營現金流量指標更有效目前為止還無法得到有效證明。我們在傳統指標體系中選擇資產結構比率,比如資產負債率這類沒有造假可能的指標,另外以經營現金流量指標體系為主體,結合新指標尤其是自由現金流量指標體系,可以建立一套更為完善的預警指標系統。
主要參考文獻 1.張錦華,吳方衛.農業上市公司的持續經營能力分析.農業技術經濟,200;3:5~9 2.張錦華.上市公司持續經營能力.上海財經大學學報,2005;8:30~37 3.梁飛媛.基于現金流的財務危機預警系統實證研究.財貿經濟,2005;2:23~26 4.劉捷.利用自由現金流量和EVA改善會計信息質量.浙江大學,2002
5.張友棠.財務預警系統創新研究.華中科技大學,2002 6.約翰•D•馬丁,J•威廉姆•佩蒂.價值管理.上海: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05:132
華中科技大學管理學院
作者:劉露 文章來源:湖北省武漢市華中科技大學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