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久久久久久无码中文字幕一区,狠狠做深爱婷婷久久综合一区,国产精品-区区久久久狼

免費咨詢電話:400 180 8892

您的購物車還沒有商品,再去逛逛吧~

提示

已將 1 件商品添加到購物車

去購物車結算>>  繼續購物

您現在的位置是: 首頁 > 免費論文 > 會計論文 > 新會計準則體系確立的背景、特點及影響分析

新會計準則體系確立的背景、特點及影響分析

[摘 要] 2006年2月15日中國新會計準則體系正式發布,作為“我國會計史上新的里程碑”,它既是舊有階段的終點也是跨入新階段的起點,標志著中國會計準則與國際會計準則最終實現了全面接軌。本文首先通過對我國會計標準改革歷程的回顧,分析新會計準則體系確立的背景,然后歸納了新會計準則體系的兩大顯著特點即“國際趨同”和“中國特色”,最后探討了會計準則的變革對我國企業所帶來的影響。
[關鍵詞]新會計準則體系;背景;特點;影響 
2006年2月15日,財政部在人民大會堂同時發布新的企業會計準則和審計準則體系,其中新會計準則將于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中執行,其他企業鼓勵執行,執行新準則的企業不再執行現行準則、《企業會計制度》和《金融企業會計制度》。39項企業會計準則的發布,標志著適應我國市場經濟發展要求、與國際慣例趨同的新企業會計準則體系得到正式建立,這是我國會計發展史上新的里程碑。
一、新會計準則體系確立的背景分析
我國企業會計核算制度的改革起步于1988年,到了上個世紀90年代初,我國對企業財務、會計制度又進行了深刻而重大的改革。1992年至1993年相繼頒布了《企業會計準則》和《企業財務通則》,以及分行業的企業財務、會計制度(簡稱“兩則、兩制”)。“兩則、兩制”的發布實施,為我國企業會計制度與國際會計慣例接軌創造了條件,初步實現了我國企業會計核算模式從適應傳統的計劃經濟模式向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模式的轉換。之后,企業會計準則具體會計準則從1997年1月1日逐項頒布實施,1998年1月財政部頒布《股份有限公司會計制度》,1999年10月九屆人大十二次會議通過修訂后的《會計法》明確國家實行統一的會計制度,2000年6月21日國務院發布《企業財務會計報告條例》以規范與提高會計信息質量。經過7年的快速發展,“兩則、兩制”及其補充規定對現實經濟發展的不適應性逐漸顯現出來。為此,繼《中華人民共和國會計法》和《企業財務會計報告條例》頒布實施之后,財政部于2000年12月頒布了各行業統一的《企業會計制度2001》,并于2001年1月1日起暫在股份有限公司范圍內實施,同時鼓勵其他企業先行實施;《企業會計制度2001》的發布實施,在總體上打破了所有制、行業的界限,對于各行業企業專業性較強的會計核算,將陸續以專業會計核算辦法的形式發布,它標志著我國新一輪會計改革高潮的到來。自1992年頒布《企業會計準則》、1997年頒布實施第一個具體會計準則以后,我國陸續發布了30多個具體會計準則征求意見稿,其中已有17項具體會計準則定稿發布,正式實施,在社會各界產生了很大反響,對于規范企業行為、提高會計信息質量、維護市場經濟秩序起了積極作用。至此,也標志著我國企業會計核算法規規范進入到一個會計制度與會計準則并存的時期。
然而,隨著改革的進一步深化,世界經濟的一體化趨勢,國際資本市場的全球化進程和知識經濟的飛速發展,以及會計理論的不斷發展和日臻完善,這便要求我國企業會計核算法規規范要順應資本市場對會計信息的需求,能夠為全球投資者提供更加透明可比的財務信息,促進中國企業在境外融資,降低融資成本。特別是我國加入WTO以后,會計準則的國際化趨同需要也日益迫切,建立與國際接軌的新會計準則體系的呼聲也越來越高。2003年,財政部完成了會計準則委員會的重大換屆改組,正式啟動新會計準則的建設工作。2003年、2004年,會計準則委員會主持了20余項會計準則研究課題,形成了數百萬字的研究報告。2005年,新會計準則體系建設進入提速階段,先后修訂了17個原有會計準則,制定了21個新的會計準則,并先后分五次向業內發布征求意見稿。我國同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充分協調之后,于2005年11月發表了聯合聲明,之后財政部王軍副部長明確表示中國一貫積極支持和參與會計國際趨同。2006年,經過各方多年努力,我國終于構建起了與中國國情相適應同時又充分與國際財務報告準則趨同的、涵蓋各類企業(小企業除外)各項經濟業務、獨立實施的會計準則體系。會計準則體系由一項基本會計準則和38項具體會計準則組成。至此也標志著此前我國會計準則和會計制度并存的局面即將得到改變,會計準則的作用和地位將得到全面加強,有關的會計制度將被逐步弱化,乃至最終取消。
演變過程可由下圖表示:






二、新會計準則體系的特點分析
與舊會計準則相比較,經多次修訂后的新體系不但借鑒了國外寶貴經驗,在內容體系、會計政策選擇運用上實現了與國際慣例的接軌,體現了“國際趨同”;還在關聯方交易披露、資產減值損失轉回等方面保持了“中國特色”,使之更符合我國大多數會計人員的思維模式與業務素質要求。
(一)新會計準則體系的“國際趨同”
趨同是大的方向,是大勢所趨。在市場和經濟全球化的今天,世界各國的會計準則走向趨同是時發表展的客觀要求和發展方向。這次準則體系修訂的完成,把我國會計工作、會計準則向前推進了—大步,而且與國際會計準則的關系日益趨同。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在內容體系方面,新會計準則體系基本實現了與國際財務報告準則的趨同。2005年,財政部先后發布了6批共22項會計準則的征求意見稿,此外,對現行的1997年至2001年期間頒布的16項具體會計準則,也進行了全面的梳理、調整和修訂,最終在2006年初構建起一套企業會計準則的完善體系。在不久前召開的聯合國國際會計標準專家工作組第22屆會議上,財政部副部長王軍稱這套體系為“與中國國情相適應同時又充分與國際財務報告準則趨同的、涵蓋各類企業各項經濟業務、能夠獨立實施的會計準則體系”。新的企業會計準則體系,由1項基本準則、38項具體準則、2個會計科目和會計報表以及相關應用指南構成。38項新會計具體準則是按三大原則來進行分類的,第一類是各行業共同經濟業務的準則,這些準則適用于普通的行業和企業;第二類是有關特殊經濟業務的準則;第三大類是有關財務報表的準則。
新會計準則體系構成可由下圖表示:

第二,在會計基本準則、會計要素計量和會計政策選擇等方面,新會計準則體系做了大膽的借鑒。
新基本準則中的會計基本原則,繼續保留了重要性原則、謹慎原則、實質重于形式原則等,也強調了可比性、一致性、明晰性等原則。但權責發生制和歷史成本不再作為會計核算的基本原則。
新會計準則體系在會計要素計量方面的一大亮點就是公允價值的應用。國際財務報告準則和美國會計準則都比較側重公允價值的應用,以體現會計信息的相關性。考慮到要排除人為操縱因素,從而取得—個比較準確的公允價值,新會計準則在應用公允價值時把握這樣一個原則:以歷史成本為基礎,同時引入公允價值,但是公允價值在什么情況下可以用,限制比較多。總體原則要把握兩點:一是“要行活躍的市場”;二是交易雙方在完全自愿的情況下,沒有第三方干擾,討價還價形成的價格,也可以說是公允的。據悉,財政部為此多次與國際會計準則理事會討論相關問題。考慮到中國市場發展的現狀,此次準則體系中主要在金融工具、投資性房地產、非共同控制下的企業合并、債務重組和非貨幣性交易等方面采用了公允價值。總體上說,新會計準則體系對公允價值的運用還是比較謹慎的。
改進后的《國際會計準則第2號》取消了后進先出法,我國修訂的存貨準則也取消了后進先出法,主要是因為后進先出法不能真實反映存貨流轉。
(二)新會計準則體系的“中國特色”
新會計準則與國際財務報告準則的趨同不等于相同。在關聯方交易及其交易的披露、資產減值損失的轉回、部分政府補助的會計處理上,新會計準則保持了“中國特色”。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個是關聯交易問題。國際會計準則原來對國有企業即政府所有的企業是豁免披露的,不作為關聯方,但是后來把豁免取消了。在中國,我們不可能按照國際做法去做。如果把國有企業都作為關聯方,它們之間的交易都作為關聯交易披露,既不現實也沒有意義。這樣處理不僅增加了不必要的成本和工作量,重要的是,掩蓋了真正關聯交易的事實。
第二個是關于資產減值損失的轉回問題。關于已經確認資產減值損失的轉回問題,我國現行制度和《國際會計準則第36號》都允許對已經確認的資產減值損失予以轉回(國際會計準則對于商譽減值損失不允許轉回),但是從我國實際運行情況看,該規定已經成為一些企業操縱利潤的主要手段,不利于提高會計信息質量。為此,新準則針對我國目前所處的經濟環境,規定對于已經確認的減值損失不得轉回,這與國際準則形成了實質性差異。
第三個是政府補助的會計處理問題。新準則中規定,除了有關法律法規有明確規定做權益處理的,均做收入處理。而國際準則規定所有的補貼按收入處理。
三、新會計準則體系的影響分析
會計準則體系的這次歷史性變革,其歷時之長,規模之大,內容之深都是前所未有的。會計是企業的商業語言,會計準則的變革也必將對我國企業產生重大影響,帶來諸多挑戰與機遇。會計準則的變革可能會在很大程度上改變財務報表數據,從而使上市公司的利潤在短期內發生較大變化。
(一)資產減值計提方面的調整所帶來的影響。新準則規定,對資產計提的減值準備,一經確認不得恢復。而“盈利上升,多計提跌價準備;盈利下滑,再將跌價準備沖回”,這曾是上市公司調節盈利的手段之一。但會計準則變動后,上市公司不能沖回上述準備。因此,對于一些已經利用大幅計提減值準備“隱藏利潤”的公司而言,則可能會趕在2007年1月1日之前,趕緊將減值準備沖回。從實際公司計提的跌價準備來看,許多公司的跌價準備都超過凈利潤1倍以上,往年可能隱藏利潤的鋼鐵、房地產、煤炭、貿易等行業有可能在今年轉回部分跌價準備,從而極大地影響當期凈利潤。 
(二)債務重組方法的變革所帶來的影響。債務重組將規定:由于債權人讓步,債務人獲得的利益將直接計入當期收益,進入利潤表,而原來是計入資本公積;同時引入公允價值,以實物抵債,將以公允價值計量。于是一些無力清償債務的公司,一旦獲得債務全部或者部分豁免,其收益將直接反映在當期利潤表中,可能極大地提高每股盈余。
(三)新的存貨記賬方法的變化所帶來的影響。取消“后進先出法”,一律使用“先進先出法”記賬。對于原先采用“后進先出”,存貨較大,周轉率較低的公司,會造成毛利率和利潤的不正常波動。
(四)合并報表基本理論的變革所帶來的影響。與《合并會計報表暫行規定》相比,新的合并財務報表準則所依據的基本合并理論已發生變化,從側重母公司理論轉為側重實體理論。合并報表范圍的確定更關注實質性控制,母公司對所有能控制的子公司均需納入合并范圍,而不一定考慮股權比例。所有者權益為負數的子公司,只要是持續經營的,也應納入合并范圍。這一變革,對上市公司合并報表利潤將產生較大影響。
(五)金融工具準則的變革所帶來的影響。關于金融工具的4項具體會計準則主要適用于金融企業,這些準則對金融企業的影響是廣泛而深刻的,上市或擬上市的金融機構則首當其沖。例如,準則規定衍生金融工具一律以公允價值計量,并從表外移到表內反映。這就要求上市銀行和證券公司善用衍生工具這把“雙刃劍”,因為表內化將對企業利用衍生金融工具進行風險管理的行為產生重大影響,企業不但要考慮現金流等經濟因素,還要考慮衍生金融工具對報表的影響,以避免給報表帶來過大的波動。
參考文獻
[1] 初一. 新會計準則凸現八大變革[N]. 上海證券報,2006-02
[2] 華笑叢. 新會計準則亮相07年年報將現六變[N]. 新聞晨報, 2006-02-17
[3] 何軍, 岳敬飛. 新會計準則或使五類公司業績“一飛沖天”[N].上海證券報,2006-02-17

作者:袁國棟 文章來源:上海海事大學經濟管理學院財務與會計學系

服務熱線

400 180 8892

微信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