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久久久久久无码中文字幕一区,狠狠做深爱婷婷久久综合一区,国产精品-区区久久久狼

免費咨詢電話:400 180 8892

您的購物車還沒有商品,再去逛逛吧~

提示

已將 1 件商品添加到購物車

去購物車結算>>  繼續購物

您現在的位置是: 首頁 > 免費論文 > 會計論文 > 對我國統一貨幣問題的思考-中元何時出世

對我國統一貨幣問題的思考-中元何時出世

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軍事的強大、政治制度的完善,尤其香港及澳門的回歸,中國貨幣在世界金融體系中的重要性日漸增加。但長期以來,中國貨幣一直以“人民幣”為其名稱。在改革開放不斷深化,中國參與國際分工規模持續擴大及中國現今的政治軍事的情形下,是該時候考慮如何將人民幣、港幣、澳幣及臺幣逐步統一正式形成為“中元”(Chinese  Yuan)。經濟的理論及歐元的實踐都證明了經濟全球化是一個時代潮流,亞元的出現是遲早的事情,而誰先走一步誰就占有了先機,中國人應在全球化的過程中先走一步。現在是成立“中元”最好的時機,一是以日本目前的經濟狀況,已無暇干預“中元”的發展;二是“中元區”相互之間在文化上比較接近。只要時機成熟,三五年應該就可以了。即使新臺幣不加入“中元”,也同樣可以由人民幣、港幣和澳門元來組合“中元”,同時若能說服同是華人居多的新加坡加入,就會更進一步壯大“中元”的力量。
一、發行“中元”的可能性。貨幣的發行及其名稱,在很大程度上,具有主權宣示的意義。對中國政府來說,發行具有國家名稱的貨幣,本身是一種公權力的象征,可以明確表明其對中國領土的有效統治。對人民來說,貨幣是日常生活中最經常和大量接觸的東西,以中國為名稱的貨幣經由廣泛的流通使用,可以極大地強化民眾的國家意識;在意識上達到統一全中國。在現今的情形下,香港、澳門相繼回歸,臺灣問題的解決已經擺在面前,中國已經強大,中國要作自己的主人,中國不要再受凌辱,中國政府迫切需要各族人民對國家有著強烈的認同,來凝聚全民的智慧和創造力,維護國家的安定和統一,完成統一大業,完成新世紀中華民族走向全面復興強盛的任務。經過20多年的對外開放,尤其在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后,中國貨幣的對外兌換性,已經處于可兌換與尚不可自由兌換之間的模糊界面。隨著國內經濟高速增長和進一步與國際接軌,其貨幣實現自由兌換并逐步溶入國際金融體系,也只是時間和程度上問題,加上香港、澳門的回歸,中國更加強大了,統一兩岸領土,統一貨幣計量的任務迫在眉睫。我們應該看到,人民幣國際化的實際進程正在加快。周邊國家與中國的邊境貿易已廣泛使用人民幣,沉積未回流的人民幣甚至在境外某些小區域實現了自由兌換,我們甚至看到了東南亞某國首相鼓勵國民使用人民幣的“利好消息”。中央銀行在積極扮演著政策推動者的角色,中、日、韓亞洲三強國達成了貨幣互換協議,為亞洲經濟貨幣安全建立了一種保障機制。為伊瘋狂的世界杯足球賽期間,主辦國韓國給予了中國人民幣與美元、歐元、日圓這世界三大貨幣同等的流通待遇和手續費下浮高達30%的兌換優惠。最近中國與尼泊爾還簽署了兩國央行(人民幣)雙邊結算與合作協議。據稱中國央行還將與部分鄰國央行簽署類似協定,讓我們看到一線人民幣成為“世界貨幣”之一的璀璨。然而鮮花與陷阱往往是并存的。中國正努力成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國家,那么以市場經濟的觀點,人民幣只有徹底地實現市場化的定價和流通,也就是由市場供求關系來決定內外價值,除此之外相應的(金融)貨幣監管手段由“管制”狀態提升到“管理狀態”并具備更高超的駕馭能力時,人民幣成為國際貨幣、世界貨幣才會有更堅實的基礎,才將會令到索羅斯的后繼者們長嘆“撼英鎊易,撼“中元”難!” 當歐元從1:0.83美元的歷史黑暗中步步為營走向光明時,“歐元之父”蒙代爾教授來了,他的“亞元”的提出令人心潮澎湃。“歐元之父”、諾貝爾獎獲得者蒙代爾教授曾斷言金融的全球化必然要經過區域整合的階段,歐元、美元及亞元將是金融全球化的三大支柱。美元早已存在,歐元也出現了,那么亞元將會在什么時候出現呢?又為何到現在還不出現?
  按照蒙代爾的推論,亞元的出現也要經過區域化的過程,在亞元形成的第一步,要促進“中元”的產生,把人民幣、新臺幣、港幣及澳門元結合起來,以“中元”這種新貨幣取代原有的貨幣。我們可以很容易設計了“中元”的版面:上印“中國中央銀行”文字,“人頭”可印黃帝、孔子、老子、孫中山或瑪祖等。
二、對“中元”的設計及“中元”和亞元的關系。對于“中元”到底應該是什么,以及“中元”和亞元如何聯系的問題最可能的解釋,我想是隨著“大中華經濟圈”的形成,兩岸三地的經貿一體化加速,統一大業的最終完成,都將促進和推動以人民幣、港幣、新臺幣、澳門元為組成部分的“中元”的誕生,并必然以人民幣作為“中元”的整合核心。人民幣作為自由兌換貨幣的假設和條件下的市場化金融工具體系、金融監管體系的研發、構建與完善,將為這種最能振奮中華民族精神的快意整合提供充分的準備,而“中元”也將因此具備誕生時不輸于外人的應有的市場廣度和深度。作為21世紀的中國人,我們期盼“中元”成為亞元的引領貨幣、核心貨幣(組成部分)。其實“中元”的說法早就引起了臺灣商界的關注。其中,特別是銀行界對“中元”表現出極大的興趣。有些商人提出,實現“中元”,臺灣的銀行就不屬于外資銀行,也沒太多的管制,就可以更好地在中國大陸開展業務。自1997年金融危機以后,港幣和人民幣已經開始整合,澳元和人民幣的整合也不會存在太大問題,所以目前的突破口是新臺幣,關鍵是兩岸尚未統一,如果中國統一了臺灣,那么實現“中元”就不會存在問題了;其實“中元”的出現,對香港和臺灣最有利。歐元已不是金融狙擊手能輕易戰勝的,而面對零散的亞洲區,金融狙擊手的力量還很大。所以,若再不整合,就只能看到“金融危機”在頭上轉。為了尋求安全,就必須實現“中元”。 有人擔心,目前,盡管兩岸三地的經濟貿易發展得很快,但是大陸和臺灣在意識形態、社會制度上差別甚大,在許多領域中還存在著對立情緒。臺獨活動不斷惡化兩岸關系。在這種情況下提出建立“中元”是否操之過急,不合時宜? 其實“中元”的目標很簡單。“中元”是走向“亞元”的一個階段,而“亞元”則是實現金融全球化的必然環節。無論喜歡或者不喜歡,金融全球化是歷史潮流,什么力量也阻擋不了。在最近十年之內,世界上出現了46次金融危機。金融風暴的沖擊頻率越來越高,沖擊強度越來越大。在歐元區形成之后,美元區已經初見端倪,亞洲地區的金融風暴的壓力不是越來越小而是越來越大。如果亞元遲遲不能出現的話,那么,金融風暴將始終在亞洲上空徘徊。金融危機創建中元既不是為了哪個集團的經濟貿易利益,也不是為了什么共同的區域目標。只有把一個區域內的貨幣綁在一起才能夠有效地抵御外來的金融沖擊。說到底,貨幣整合的目的是防范金融風險。創建“中元”為的是保護自己。很簡單,如果中國大陸遭遇金融風暴,那末臺灣和香港還有澳門也絕對逃不過去。大陸、臺灣、香港、澳門參加中元的整合主要的是為了自身的安全。因此,加速貨幣整合是積極的防范金融風險的必要措施。在現代金融理論中有一條“不援助法則”。搞貨幣整合自然要付出一定代價,其結果是換得一個穩定的金融環境。如果不參加貨幣整合,又能夠享受穩定的金融環境,對于參與貨幣整合的國家來說顯然是不公平的。如果在遭遇金融風險的時候不參加整合的國家能夠得到外部援助,那就更不公平的。因此,在歐元形成過程中明確地規定了“不援助法則”。要么參加歐元的整合,要么就在外邊旁觀。不過,歐元區在任何情況下都不會援助歐元區外的貨幣。事實上,旁觀者很快就發現,隨著歐元貨幣整合的進展他們處于越來越不利的境地。 “不援助法則”把那些不參與合作的小國直接暴露在金融風險面前。當其他國家的貨幣整合起來之后,孤孤單單地被隔絕在歐元之外的國家非常容易成為國際金融投機集團攻擊的對象。在當今世界上,開放型的中小型貨幣體系是難以抵御區域金融風暴的。就像在狂風巨浪中的一葉扁舟,無論船長的技術如何高超,小船遲早是要沉沒的。除非在金融市場上占有相當份量的大經濟體,一般的國家很難承受這樣的壓力。這就是為什么當德國和法國談妥了之后,歐洲其他國家一個又一個加入了歐元體系的原因。 創建“中元”有許多條路可走,并不一定非要所有經濟體統一看法。如果,新臺幣暫時不參加也沒有關系,其他幾種貨幣可以先談起來。也并不一定要局限于中國人這個圈子。新加坡可以請來談,亞洲的其他國家,如同韓國、泰國等都可以接觸探討。在某種程度上,貨幣整合的談判要比經濟貿易談判簡單得多。在貨幣整合的談判中需要解決的是貨幣發行機制、風險防范機制以及各個國家應當遵守的規則和義務,并不直接涉及貿易利益的分配。也就是說,來參加談判的各方為的是各自的利益。在談判各方之間有一個最大的共同點—防范金融危機。在歐元形成過程中,歐洲經歷了經濟動蕩、金融危機、政治爭執,但是共同利益使得各國坐在談判桌旁,一直談了下去,最終談出一個歐元來。既然大陸、香港、臺灣、澳門在防范金融風暴上具有這么多的共同利益,那么就必然會走到一起來。只不過是時間遲早而已。如果海峽兩岸的領導人有足夠的政治智慧,就應當盡早開始創建“中元”的研究與談判。可以預見,如果海峽兩岸的政治人物囿于私見,無動于衷,就會錯失良機。等到金融風暴沖擊到頭上的時候就悔之晚矣。不過,在某一個經濟體遭遇金融危機之后,勢必會把整個地區的金融系統都卷進去,從而使得整個地區遭受非常嚴重的損失。等到那個時候,也許不用多說,政治人物就會坐到一起討論貨幣整合,防范金融風險的問題。難道中國人一定要付出沉重的代價才會變得更聰明些嗎?
三、創建“中元”的必要性。從2002年2月1日開始歐洲12國已經全面放棄使用本國貨幣。法郎已經有640年歷史,法國人的民族情緒比較重,要它們放棄法郎實非易事。在人民幣、港幣、新臺幣和澳元四種貨幣當中澳元的歷史最長,也不過100多年,新臺幣和人民幣只有五、六十年。要求民眾接受新貨幣所遇到的“感情阻力”大概不會比法國人更強。如果實現了亞洲區域貨幣一體化,那么,無論是人民幣、新臺幣、港幣都將成為歷史。如果進一步實現了全球貨幣一體化,那末,亞元、歐元、美元也都將成為歷史。實現全世界統一的貨幣是歷史發展的大趨勢。 在貨幣市場上可以非常明顯地觀察到經濟規模對穩定性的重要影響。經濟規模越大,投機炒作的風險就越小。統一貨幣的最大的好處就是讓度部分貨幣主權換取金融體制的穩定。在貨幣區內一勞永逸地消除了炒作匯率的可能性。例如,在海南和福建之間就不存在任何炒作貨幣的可能性。如果中國幾十個省市自治區都發行各自的貨幣,不曉得會鬧成什么樣子。如果在某個地區實現了單一貨幣,就可以提高貨幣體系的透明性。由于統一貨幣區內各國都放棄了獨立的貨幣政策,不存在某個國家突然增發貨幣的可能性,從而大大提高了民眾對貨幣政策的信任度。統一貨幣能夠進一步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節約信息成本和交易成本,促進商品、資本、人員的流動,使得資源配置更加合理化。統一貨幣可以減少內部磨擦,促進投資,提高國際競爭力。統一貨幣能夠防范和化解金融危機。歐元最大的貢獻就是揭示了經濟發展的歷史潮流,并且具體證明了組建區域貨幣的可行性。
四、創建亞元所面臨的問題。雖然許多人都預測在亞洲也必然會出現貨幣整合,但“只聽樓梯響,不見人下來”,亞元的出現似乎遙遙無期。亞洲貨幣一體化遠遠滯后于貿易和投資合作。顯然,如果歐洲、北美完成了金融整合,而亞洲各國依然一盤散沙,那么在經濟競爭中非吃虧不可。 在亞洲金融風暴的劇烈沖擊之下,亞洲各國普遍認識到通過貨幣整合來增強金融市場穩定性的重要意義。在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中,由于亞洲各國,除了日本之外,經濟規模都不是很大,缺乏相互協調的機制,結果被國際金融投機集團各個擊破。一個國家出現的金融危機很快就通過外溢效應蔓延到鄰國,從泰國、馬來西亞、印尼、臺灣、香港、一直沖擊到東北亞的韓國和日本。在金融風暴中各國都竭盡全力應付,也曾經相互磋商,希望能夠協調一致,集合地區內更大的力量來制止風暴的蔓延。但是,由于缺乏協調機制,甚至還出現了以鄰為壑的做法,結果一個又一個國家在金融風暴中倒了下去。整個亞洲經濟遭遇到難以估量的損失。實踐證明,在金融風暴的沖擊之下,一個孤立的經濟體很難獨善其身。只有聯合起來,建立某種形式的貨幣聯盟才能增加地區的金融穩定性。在亞洲金融風暴之后,泰國外長素林提出要在“互不干涉內政”的基礎上增加“靈活干預”這一原則,希望能夠在某種程度上達成金融貨幣聯動體系。 一般說來,遭遇金融危機之后是金融改革的最佳時機。可是,亞元問世仍然幾經坎坷,難以突破。問題的關鍵就是小日本。依照經濟實力,小日本總以為自己應當成為“亞元”的整合中心。但是,因為小日本至今尚未就二次世界大戰中的侵略行為認真反省,無法取得亞洲各國的信任。日本政府在1997年9月建議以ASEAN+3(東盟各國加上中國、韓國和日本)方式籌集1000億美元,成立亞洲貨幣基金,作為穩定亞洲金融的基金。盡管韓國和有些東盟國家表示贊同,但是小日本的建議并沒有得到更多國家的呼應。有些日本學者認為應當建立以日圓為核心,建立盯住區域中心貨幣的名義駐貿體系。可是,小日本在20世紀末陷于長達十年的衰退,銀行系統危機迭起,不良貸款數量驚人,遭遇金融危機的風險越來越大。拿日圓作為亞洲貨幣整合的核心充滿了不確定性。因此,小日本不具備在亞洲金融整合過程中扮演領頭羊的能力。
五、大陸、香港以及臺灣在創建“中元”過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就像大江東去一樣,經濟規律是任何力量都難以阻擋的。在最近十幾年內海峽兩岸貿易和經濟合作有了非常顯著的進展。到大陸投資的臺資超過了400億美元。由于臺灣地區的平均工資高于大陸,大陸的勞動力密集型產品具有非常明顯的比較優勢。不過,臺灣金融業的發展程度高于大陸,臺灣的金融人才比大陸多,在金融業上臺灣具有明顯的比較優勢。因此,臺灣金融業早就力圖進軍大陸。創建“中元”,對于臺灣的金融業是一個非常振奮人心的好消息。如果實現“中元”,臺灣金融業必然可以取得更大的空間,發揮更大的作用。 建立“中元”體制是走向亞元和世界貨幣一體化的一個可行的步驟。中國大陸、臺灣和香港分別處在經濟發展的不同階段,在縱向分工上已經形成了互補性很強的產業結構,建立了各種經貿合作的渠道。中國大陸的東南沿海地區和臺灣、香港的差距正在迅速縮小。在金融業已經出現全面合作的趨勢。隨著兩岸先后加入WTO,兩岸不對稱貿易的局面將被逐步改變。目前,臺灣銀行、證券、保險等金融行業已經紛紛登陸。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在金融市場上更將擔負極為重要的作用。創建新的貨幣體制是完全有著現實的基礎。是否有可能在海峽兩岸首先進行貨幣整合,建立一個“中元”。在“中元”的基礎上逐步推進亞洲的貨幣整合,最終建立起亞元體系? 眾所周知,實現亞元還有相當長的路要走,但是,亞洲各國對于實現亞元的呼聲仍然在持續增強。創建中元將為亞洲金融整合提供了一個突破口。可以設想,如果“中元”誕生的話,新加坡元可能會投奔過來,隨后,我們將面臨和東南亞國家就亞元進行談判。為了亞洲各國各自的金融安全,東南亞各國會很認真地考慮和“中元”的整合。也許有些日本人對“中元”的誕生很不滿意,但是,他們目前泥菩薩過河,自身難保,無力顧及。那末,在這些談判和探索過程中,就讓小日本在外邊當“英鎊”好了。等到中元把亞洲多數國家都吸引過來之后,小日本想加入的話,很好,請提出申請,看看是否符合亞洲各國制訂的規則和條件。 歷史給中國人一個契機,中國人應當為亞洲和世界金融整合做出自己的貢獻。如果建立“中元”,人民幣、新臺幣、港幣、澳元四個貨幣區必須同時放棄獨立的貨幣政策,放棄“鑄幣權”。歐元已經做出了榜樣,放棄這些之后換來的是金融穩定,何樂而不為?歐元是歐洲12個國家討價還價、最終達成的利益均衡。“中元”所要求的只不過是在海峽兩岸四個貨幣區之間的談判,情況要比歐元簡單多了。在經濟上,大陸可能要給香港和臺灣金融業讓出一部分市場。但是,大陸的經濟規模很大,受到的相對沖擊強度比較小。由于符合“一個中國”的原則,主動提出“中元”在政治上使得大陸在兩岸關系上更為主動。在一個中國的框架下,將人民幣的名稱改為“中元”并不存在技術上的困難。既然為了統一大業,連國號都可以商量,那么把貨幣名稱改改,不足為奇。大陸對自己的經濟實力充滿信心,時間在大陸這一邊。給臺灣和香港的金融業讓出些地盤,似乎沒有什么太大的問題。對于香港來說,創建“中元”正中下懷,求之不得。香港的金融業非常發達,創建中元區之后,恰恰為香港的金融業提供了更為廣闊的市場。香港的金融人才得到了廣闊的用武之地。而港臺的金融人才進入大陸之后,勢必推動大陸的金融改革,提高大陸商業銀行的素質,有助于穩定大陸的金融體制。對于澳門來說。實現中元之后,方便了來澳門的游客,博彩業生意一定會更好。創建“中元”對于臺灣也是非常有利的。臺灣經濟在1997年以后幾次面臨金融風險,在亞洲金融風暴之后馬上就遭遇本土性的金融危機。從2000年以來,臺灣不斷出現亂局,經濟衰退,人心不穩。臺灣金融界許多明智之士已經認識到要防范金融危機,就必須實現在區域內的金融整合。在實現了“中元”之后,貨幣市場規模擴大,有利于抵抗外來的金融沖擊,從而提高了臺灣金融的穩定性。“中元”的出現對臺灣的金融穩定是至關緊要。臺灣的金融業發展程度高于大陸,實現“中元”以后,臺灣的金融專業人才取得了更大的發展空間。 臺灣的領導人對于“三通”已經很頭痛了,再跑出來一個“中元”,更加難以應付。如果和大陸使用同一種貨幣,讓臺獨分子實在難過。不過,要反對“中元”,有三點難以交代:首先,難以向學術界交代。要反對“中元”,總要找出理由。為了建立歐元,不知道有多少經濟學家在金融理論上做出了各自的貢獻。蒙代爾、斯蒂格利茲等著名的經濟學大師就是因為在貨幣整合理論的貢獻獲得了諾貝爾獎。倘若要在理論上反對“中元”,首先就要去批判這些大師。假若真的能夠駁倒創建“中元”的理論,豈不是也可以獲得諾貝爾獎了嗎?假若有人要反對“中國中央銀行”,勢必要準備一套理論來反對“亞洲中央銀行”,更需要準備在未來反對“世界中央銀行”。逆金融全球化的潮流而動,尋求理論支持的難度很大。將來,連亞元都要消失,更何況新臺幣呢?諒來臺獨份子很難找到有足夠分量的經濟學家來提供理論工具。倘若沒有理論基礎,則難以自圓其說。 其次,難以向臺灣的金融界交代。明擺著那么好的商機,卻偏偏要把臺灣金融界的手腳捆起來,怎么能夠讓臺灣金融界服氣? 第三,難以向臺灣民眾交代。如果臺灣拒絕參加中元整合,難道其他幾家就不可以做了嗎?人民幣、港幣、澳元,新加坡元等照樣可以討論區域整合。在區域金融整合中,國際上通行“不援助原則”。當亞洲其他國家開始整合之日,就是臺灣金融風險加大之時。臺灣的經濟規模有限,如果被拋在區域整合的潮流之外,很可能成為國際金融投機集團的獵物。如果金融風暴的陰影總在臺灣上空徘徊,臺灣民眾會答應嗎?肯定會有人千方百計抵制“中元”。用不著做什么說服工作,金融風險會把游離在外的經濟體逼進金融整合的潮流當中。在臺灣報紙報道了關于創建“中元”的消息之后,官方保持沉默,只有幾位學者表示,“中元”或者亞元的出現恐怕遙遙無期。確實,創建“中元”還需要做許多事情,絕非易事。歐元問世花了40年時間,急什么?不過,“中元”和亞元的出現絕對用不了那么久。發明和改進電腦花了很長時間,可是,中國人只花了幾年工夫就跨過了前人幾十年摸索的道路。在金融創新上恐怕也是同樣的道理。歐元已經解決了許多理論和技術上的難題,從而大大縮短了亞洲人探索的道路。歐洲人能夠做到的事情,我們中國人也一樣能夠做到。“中元”究竟在什么時候才能出世?我們期盼“中元”成為亞元的引領貨幣,就象上個世紀末德國人懷揣著德國馬克、帶著虔誠之心期盼歐元出生那樣。吼一首瘋狂的歌吧,明天,太陽將為中元、為亞元升起。


作者:王琳 施金平 文章來源:廈門大學會計系

服務熱線

400 180 8892

微信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