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雖然政府定位問題一直是經濟學家們紛爭的話題,但是在政府應該提供公共服務方面,幾乎沒有異議。會計工作管理定位需要調整:政府會計部門的工作不是“管理”,而是服務,是為了履行政府的部分職能為全國會計人員提供的公共服務;必須改變目前管理全國會計人員的繼續教育的方式,把由財政部組織的強制集中培訓改由企事業單位自行管理;為更好地體現公共服務的職能,必須取消現行的會計職業資格的年檢制度。
【關鍵詞】會計人員管理制度 定位
在20世紀80年代后期形成的我國會計人員的管理制度,經過了20多年的實踐,對我國的會計工作的確發生了重大的影響。不僅影響了會計人員本身,而且影響了社會的會計價值觀念。然而,這種影響究竟在多大程度上提高了我國會計人員的業務水平,很難做出全面的評價,但是,如果站在市場經濟條件維度,結合調查研究,來分析這種制度本身的效應,其消極作用則是非常明顯的。這種消極作用,不僅表現在會計行政機關的定位問題上,而且表現在由于會計證的引入所產生的一系列問題上。
我國是比較特殊的國家,從1990年起對企事業單位的會計人員實行行政管理。對從事會計工作的會計人員實現會計證管理。會計人員必須持證上崗,必須參加由地方財政部門組織的會計證統一考試,成績合格取得《會計證》后才有資格從事會計工作。對非會計專業人員要想從事會計工作,必須先通過統一考試,取得預備會計證后才能上崗。工作3年以后,才能把預備會計征轉為正式的會計證。2000年,財政部又公布了從業資格管理辦法,把《會計證》換成會計從業資格證書,以后的會計人員必須持會計從業資格證書才能上崗。從此,全國會計人員成為了國家財政部們的會計人員,而不是企事業單位的會計人員;國家財政部門是會計人員的領導,能不能成為一名會計人員必須由財政部門說了算,企事業單位無權決定。這樣,企業要聘用會計人員必須經由財政部門的“批準”,否則,就是違背領導的意志,違背領導就是違背規定,違背規定就是違背行政法律,企業就得罰款,法人也就得承擔責任。全國1600萬會計人員從此每年必須向領導報到,接受檢查,否則就要取消會計人員的資格。會計證好像會計人員的身份證,沒有了會計證,你就不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會計了。誠然,會計資格證書的產生有它的歷史背景,有其暫時的合理性。自從新中國的成立,到改革開放之前,我國一直實行的是高度集權的計劃經濟體制,95%以上的企業都是國有企業,企業的職工也是國家的主人,國家實行的是統收統支的制度,企業職工的工作崗位完全由人事部門統一分配,至于你有沒有財會知識,那是無關緊要的,分配誰干會計工作就由誰來干,因此,我國大量的會計人員都是非專業出身,而且由于十年浩劫的影響,會計人員的水平十分低下。改革開放以來的前10年時間里,隨著高考制度的恢復,雖然國家培養了大量的會計人才,但是由于原有的會計基礎薄弱,仍然趕不上新形勢,尤其是趕不上會計改革的大潮流。在這種情況下,財政部推行的會計證制度,對提高我國會計人員的業務素質的確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是事已境遷,經過20多年的改革,不僅我國的經濟結構已發生了重大的變化,在全國地縣級以下的國有企業已經基本消亡,私人企業已經占了主導地位,而且我國會計教育事業已經取得了飛速的發展,全國2000多所高等院校幾乎都設了會計專業,加上電視大學,全國有上萬所會計職業學校,已有成千上萬會計專業的學生畢業,現在是會計人才過剩的時候,而不是短缺的時候。況且,這些會計人員是在會計大改革的環境下成長起來,已經基本具備了會計的基本技能。這樣,財政部實施的會計證制度的合理性已在逐漸消失,到了需要改革的時候了。就企業會計人員來說,所從事的是一種循規蹈矩的職業,同其他普通職員一樣,是熟練工種,并非是技術工種。每個企業都有自己的業務規范,其招聘的職工大都要經過上崗培訓,企業許多專業工種都有上崗證的要求。但這些是企業本身活動,并非是政府的職能。在這種情況下,政府的強行介入,那就是“越位”了,那就違背了市場經濟的游戲規則。在全國的上千種職業中,如果每種職業都要由政府出面強制許可,才能從事工作,那么,企業就不成為企業了,而是成為政府的一個輔助物了。從產生制度本身的目的來看,采用會計職業資格證,是為了提高會計人員的政治素質、業務素質和道德水平。照此推理,是否意味著,取得了會計職業資格證書的會計人員,其政治素質、業務素質和道德水平就比以前大大提高了?果真是這樣,我國目前的1600多萬會計人員已有80%以上的人取得了會計職業資格證書,其會計信息質量和職業道德水平應該是比以前大大提高了。但是事實如何呢?不論是財政部組織的會計信息質量大檢查,還是審計署進行的年度審計,會計信息失真的現象都還比較嚴重,并非推行了會計職業資格證書制度,會計工作水平就能提高。在審計署2002年度的中央企業抽查審計中發現,竟然有60%以上的企業會計信息失真非常嚴重。事實證明,會計職業資格證與會計人員工作水平幾乎是沒有什么關聯的。從理論上更得不出會計職業資格證書與會計人員的素質有某種必然聯系。
財政部從1998年起在全國范圍內對所有在崗的會計人員實施強制的繼續教育制度。制度規定了所有會計人員在規定時間內必須參加由財政部門認可的培訓班集中脫產3天學習,否則將被清除出會計隊伍。這一制度實施六年以來,全國1600萬會計人員至少參加了2次以上的學習,其規模和人數是空前的。這樣大范圍的由政府出面組織的培訓活動,能否起到“提高會計人員政治素質、業務能力、職業道德水平,使其知識和技能不斷得到更新、補充、拓展和提高”的作用,值得研究。
繼續教育制度是財政部會計管理工作的必然延伸,既然我們一直把財政部的會計工作定位為“管理”,那么,財政部必須管理會計人員的繼續教育,會計人員的政治素質、業務能力、職業道德水平的高低必然是與財政部密切相關,這是非常合乎邏輯的推論 。如果會計信息失真比較嚴重,其最終責任也應該由財政部來承擔,因為這是會計管理失職,會計人員的“領導”是財政部,“領導”的部下經常大量地犯錯誤,說明領導“瀆職”,也應該追究領導的行政責任,或處分,或警告,或撤職,或判刑。但這又是既不可能也不現實的,因為只有在國家行政部門的特定行為嚴重不合法、不合理時才能成為特定行為的責任主體,這就出現了“悖論”。法律上雖沒有賦予“領導”這種權利,但“領導”又能利用國家行政權力享有這種權利;“領導”憑其感知必須對會計人員實施強制,但無須承擔強制的后果。這是一種有失公平正義的邏輯。那么,問題出在哪?問題的出現必然有問題的來源。我們認為,財政部會計司的定位有問題。我們已經論證,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財政部會計司是提供公共服務,為全國會計人員提供會計服務,而不是管理全國會計人員。“管理”和“公共服務”,雖然只有幾字之差,但意義則非常重大。不僅將會改變財政部的會計觀念,而且將會提高財政部的公共服務意識,徹底改變會計工作的思維。財政部和全國的在職會計人員也將不再是領導被領導的關系,而是將成為會計人員的“公仆”,僅為會計人員服務的“公仆”。當然,觀念創新是一個歷史過程,需要接受歷史的檢驗。雖然如此,我認為,研究會計人員的繼續教育問題必須在服務意識上進行剖析更符合邏輯些。
對目前會計人員的繼續教育問題的實際調查,結果發現,幾乎85%以上的會計人員不喜歡目前的繼續教育方式。接受調查的會計人員普遍認為,目前的繼續教育僅是流于形式,沒有多大的實際效果。僅僅是為了會計證的年檢需要才來接受培訓。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六個方面的問題:
第一,強制的繼續教育方式是政府會計工作的“越位”,干預了企業內部管理。為了滿足企業的生產經營需要,每個企業的管理部門都有一套詳細的職員招聘、上崗、工作和繼續教育的培訓制度,許多企業在內部控制中專門一部分內容就是人力資源開發計劃,以保持企業的競爭活力。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這是企業行為,而不是政府行為。目前,國有控股100%的企業的數量已經非常少,大多數企業是非國有控股企業,如果政府再繼續實施原有的思想進行管理會計人員,勢必會損害企業及其會計人員的利益。企業的會計從事的是企業本身的會計信息的生產,提供的僅僅是企業本身的會計產品,對公共利益不會直接發生影響,無須政府直接介入,如果政府硬要干預,那就是政府工作的“越位”。企業的內部管理受國家法律保護,在法律框架內履行義務,享受權利。市場經濟是法制經濟,企業也只能在法制空間內自由發展,任何權力部門都無權超越法律隨意干預。企業會計是企業的會計,而不是國家公務員,是企業員工中的普通的一員,他們的工作理應由企業自身管理,外部人無權干涉。企業會計也只有依靠企業才能生存發展。近年來,由于會計“丑聞”的蔓延,世界上許多國家紛紛加強了對會計的政府監管。但政府監管的對象是職業會計,而不是單位的內部會計。職業會計,如注冊會計師,是申請執照許可為社會提供公共服務的會計師,他們是自由職業者,他們的活動直接影響著資本市場的發展,直接影響著社會投資者、債權人、銀行等社會關系人的利益,當行業協會的自律難以保證執業會計師的社會公信力的時候,政府干預就非常必要。但政府干預的范圍也僅限于執業質量,而不是執業會計師。
第二,強制的繼續教育方式與會計人員的工作水平沒有關系。雖然衡量會計人員的工作水平的高低是比較困難的,但是我們總可以找出一些數量和質量指標。會計工作的數量指標是指按規定時間內完成會計任務,如按規定的時間提交會計報告,按規定時間結賬,按規定的時間盤點等;會計工作的質量指標是指按財政部制定的會計制度、會計準則編制憑證、記賬和報告,按財務制度的規定進行財務結算等。強制的繼續教育無非是由培訓班請老師講解財政部新公布的會計準則和制度,而這些會計準則和制度對企業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只要財政部一公布,企業就會馬上做出反映,等到參加所謂的會計繼續教育班聽老師講課的時候,那已經是遲到的信息了。況且,會計制度、準則和解釋都通俗易懂,都是些程序性的規則,只要是有會計知識背景的人,一看就明白,無須別人嘮叨。在沒有進行會計繼續教育之前,我們的會計照樣做得不錯。進行會計繼續教育之后,我們的會計也不會有多大的變化。強制的繼續教育方式與會計人員的工作水平不存在線性的關系。強制的繼續教育方式所能起到的僅僅是吹吹風的作用。要掌握新的會計改革的內容,必要靠會計人員的自學才能做到。
第三,強制的繼續教育方式損害了效率原則。在效率原則問題上,大多數經濟學家不會對下列的觀點持有異議:在假設消費者偏好的條件下,如果改變任一資源的配置方式既不會使某人比以前的處境變好,也不會使某人比以前的處境變壞,那么社會的資源的配置就達到最優狀態,在這種狀況下,市場運行是有效率的。在強制的繼續教育的消費者市場上,我們既找不到消費者的無差異曲線,也找不到市場有效轉換的契約曲線,嚴重地損害了市場效率。結果是,繼續教育的提供方政府,通過中介機構的商業運作,迫使會計人員繳納貨幣接受這種服務,不但沒有享受服務的成果,反而遭受了精神上物質上的困擾,一方得益,一方受損,社會資源的配置受到了扭曲。
第四,強制的繼續教育方式導致了目的和手段的錯位。目的要通過手段與客觀性相結合,并且要在客觀性中與自身相結合才能實現。手段是推論的中介。目的為了它的實現,需要手段,因為目的是有限的。繼續教育制度的本意是通過這一規定的形式實現對會計人員的管制,提高會計人員的業務、政治、道德水準。強制的繼續教育方式是實現這一目的的手段。然而,會計人員都有一種偏離對立物的傾向,有一種實現自己欲望的傾向,通過自己的理性活動,要實現自由。這種自由就是客觀性,就是按照會計原理、方法、制度和準則自由地進行會計工作。這是一個內部系統的有機的和諧的實踐,理性的、道德的會計人員不希望有外部力量的介入,只有在內部的協調性受到挑戰時才需要外部干預。于是,會計人員要反對這種管制,可是又不得不接受現實,否則會被吊銷會計職業,丟掉吃飯的工具。結果,放棄自由,接受管制,消極地接受既定的繼續教育。制度的意圖不僅沒有達到,反而走向了反面,繼續教育方式本身變成了目的,會計人員參加的是為了“繼續教育”而“繼續教育”,為了規定的“形式”而參加這種“形式”,除此以外,并無他意。
第五,強制的繼續教育方式導致了尋租行為。我國的會計人員的繼續教育采取“許可證”制度。社會上的培訓機構,只要符合財政部規定的辦學條件,都可以向財政部門提出申請,領取會計人員繼續教育的“許可證”。由于會計人員的繼續教育的市場廣大,前景看好,許多商人紛紛角逐市場,一場“許可證”的博弈在政府與商人之間由此展開。但由于政府的天然特權,這種博弈并非是完美完全的,尋求會計人員繼續教育的“許可證”的租金活動因此變成了尋求政府部門的租金活動,結果是社會福利的損失和資源的浪費。一部分培訓機構由于其天然的壟斷地位每年有幾千萬元的會計人員的繼續教育的利潤流入,一部分 “內部人士”也因此享受了租金。
第六,強制的繼續教育方式不符合公共理性。如果我們對全國1600萬會計人員就目前的繼續教育問題做一次詳細調查,然后再整理調查問卷,把調查問卷采用“三表法”分門別類,所有贊成繼續教育的例證構成具有表,所有反對繼續教育的例證構成缺乏表,在贊成與反對繼續教育的例證構成程度表,那么,根據這些例證,即可導出一般的結論。也許有人反對這種簡單枚舉法,其結論沒有必然性,只有或然性。但是這種做法比決策者個人或一個組織的主觀性、偏見性更具有公共理性的性質。因為會計人員的繼續教育是一種政府主動創造的對會計人員的“管制需求”的方式,這種方式或是出于個人理性,或是出于“專家”們的群體理性,但肯定不是出于公共理性。單從接受調查的會計人員對這種教育方式的需求的偏好幾乎是零的情況來看,就足夠可以證明其偏向性了。因此,關系到成千上萬的會計人員的工作生活的規則,如不符合公共理性,就必須改革。
誠然,基于對來自會計改革和新經濟挑戰的認識,單位會計人員的繼續教育是必要的。但是,基于目前會計工作的理論和實際的問題,財政部門必須改變目前的集中授課方式,必須把繼續教育的權利回歸企事業單位,不要再搞全國統一管理。財政部門應該徹底改變角色定位,從管理全國會計人員繼續教育培訓的定位轉為向全國會計人員提供繼續教育服務的定位上來。從國際上看,幾乎也沒有一個國家是象我國這樣由政府出面來管理企事業單位的會計人員的繼續教育的。因為,在他們看來,這是單位內部管理的職責,理應由單位自行決策,政府決策不能也不應該代替市場決策。如果政府愿意,可以為單位提供培訓服務,但這種服務必須是義務的,而不應讓企業和會計人員自身付費。如果讓政府無償提供這樣的服務,那么,我想,財政部門肯定會重新審視目前會計人員繼續教育方式的合理性和必要性了。
英文摘要
Criticising on the system of accountant’s management
By sun yong yao
Abstract: Although economists are always debating on how to orient the function of government, they have no objection to the function of what the government should offer public services for society. The function of Ministry of Finance must be adjusted from manegement to public services. Ministry of Finance should serve the accountants all over the country, not mange them. Accountant’s certificate designed to control the accountants is typically the method of the planned economy. Ministry of Finance should cancel it in accordance with the market economy. The system of continuous education forced to accountants should be called off too. Because this is enterprise internal affair, it is not for Ministry of Finance to interfere.
Topics: accountant management criticism orientation
作者:孫永堯 文章來源: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