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成本管理一直是企業日常經營管理的一項中心工作,在企業生產經營實踐中起著相當重要的作用。傳統成本管理方法是一種基于單一會計信息的價值模型,以這種模型為核心的管理已經不能適應正在邁向21世紀的全球化經濟的需要......
成本管理一直是企業日常經營管理的一項中心工作,在企業生產經營實踐中起著相當重要的作用。傳統成本管理方法是一種基于單一會計信息的價值模型,以這種模型為核心的管理已經不能適應正在邁向21世紀的全球化經濟的需要。
為了提高我國企業成本管理水平,首先要從分析我國長期以來形成的成本管理模式的弊端及成因入手。文章系統地闡述了目前我國許多企業所采用的傳統成本管理方法存在的諸多缺陷,并就其產生的原因逐一地加以剖析,說明了其不能再繼續適應企業面臨著的激烈的市場競爭,現代企業管理需要更加關注成本管理,成本管理也必須更加科學化和系統化。
文章最后,就如何改進我國企業成本管理中存在的問題進行探討,提出了加以改進和完善的幾點建議。
市場經濟就是以市場為導向的經濟體系,是以價格為導向的競爭經濟。現代企業管理的目標已不再是短期內利潤最大化,而是如何取得長期競爭優勢,實現企業價值最大化。盡管企業可以采用不同的戰略來開發其競爭優勢,但無論采用哪一種方式,都離不開成本管理,企業成本管理是企業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實現現代企業管理目標的一個必要途徑。
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確立,企業越來越強烈地意識到成本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許多企業結合本單位實際情況,采取有助于加強成本管理,提高經濟效益的管理方式。例如邯鋼就在這方面進行了新的探索,并取得了顯著成效。但仍有一部分企業的成本管理水平比較落后,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我國企業傳統成本管理方法存在的弊端
(一)企業成本管理側重于宏觀需要 成本管理是企業經營管理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成本管理的主體應該是企業,成本管理的動力也應來自于企業內部經營管理的需要,但是有些企業并未充分意識到這一點,成本管理僅限于國家頒布的財務法規中有關成本條例的遵守和執行上,成本管理側重于宏觀需要,而忽略成本管理對企業經營管理的重要作用。
(二)企業成本管理缺乏市場觀念 成本是一個企業生產經營效率的綜合體現,是企業內部投入和產出的對比關系,低成本意味著以較少的資源投入提供更多的產品和服務,從而意味著高效率,但未必就是高效益。我國許多企業按照成本習性劃分和核算產品成本,通過提高產量可以降低單位產品分擔的固定成本,如此,產量越高,單位產品成本就越低,在銷售量不變的情況下,企業的利潤也就越高。
這種做法導致企業不管市場對產品的需求如何,片面地通過提高產量來降低產品成本,通過存貨的積壓,將生產過程發生的成本轉移或隱藏于存貨,提高短期利潤。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就在于企業成本管理缺乏市場觀念,導致成本信息在管理決策上出現誤區,似乎產量越大,成本越低,利潤越高。
(三)企業成本管理理論和內容僵化、手段老化 許多企業只注意生產過程中的成本管理,忽視供應過程和銷售過程的成本管理;只注意投產后的成本管理,忽視投產前產品設計以及生產要素合理組織的成本管理。一些企業的事前成本管理薄弱,成本預測、成本決策缺乏規范性、制度性,可有可無;成本計劃缺乏科學性、嚴肅性、可增可減,因此,造成事中、事后成本管理的盲目性。
在成本的具體核算中,只注重財務成本核算,缺少管理成本核算;注重生產成本的核算,而忽視產品設計過程中的成本以及銷售成本的核算。至于成本管理的手段仍處于手工操作階段,缺乏現代化管理手段?,F代成本管理的一個基本要求是成本信息提供的及時性、全面性和準確性,而手工操作是很難達到這些要求的。
(四)傳統成本管理過分依賴現有的成本會計系統,不能滿足企業實行全面成本管理的需要 傳統成本管理系統未能采用靈活多樣的成本方法,使得成本管理陷于單純的為降低成本而降低成本的怪圈,不能提供決策所需的正確信息,不能深入反映經營過程,不能提供各個作業環節的成本信息,以及各個環節成本發生的前因后果,有時甚至出現連編制成本報表的人也難以解釋自己的“產品”成本構成的尷尬局面,從而誤導企業經營戰略的制定。(五)成本信息的嚴重扭曲 傳統的成本核算系統建立在“業務量是影響成本的唯一因素”這一假定基礎之上,成本的核算過程過分簡裝化。在過去高度勞動密集型企業里,對核算所作的這種簡單假定(即以直接人工小時數或產量為依據來分配間接費用),通常不會嚴重扭曲產品成本。但在現代化的制造環境下,直接人工成本比例大大下降,制造費用所占比例大幅度上升,再使用傳統的成本計算方法會產生不合理現象:
1 用在產品成本中占有比重越來越小的直接人工成本去分配占有比重越來越大的制造費用;
2 分配越來越多與工時不相關的作業費用;
3 忽略不同批量產品實際耗費的差異。使用傳統成本核算法將導致產品成本信息的嚴重扭曲,使企業錯誤地選擇產品經營方向。
二、我國企業成本管理現狀形成的原因
(一)企業的成本管理尚未與不斷變化的外部經濟環境相適應 成本管理是企業經濟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它與外部經濟環境密切相關。目前對成本管理影響最大的經濟環境變化主要有兩方面:一是我國產品買方市場的建立;二是指以電子技術為特征的變革。二者使得作為社會生產活動主要參與者的企業受到了重大影響。
目前隨著市場格局從賣方市場向買方市場轉變,產品成本結構也隨之發生變化,生產性費用所占的比重下降,流通性成本的比重不斷上升。
而我國傳統的成本管理過多地局限于生產領域,以降低直接材料、直接人工費和制造費用作為成本管理的主要手段,忽視對產品開發、銷售和售后服務等過程發生的成本費用的控制,這也就無法適應現代成本管理的需要。企業如果再單純地以降低產品生產成本作為企業成本管理的全部內容,將會使企業無法立足于市場。
企業在買方市場條件下應該在獲取最大經濟效益的前提下進行全面成本管理。電子技術的革命是以計算機的普及運用為主要特征,計算機的運用為現代成本管理提供了方便。計算機運算速度快,并且具有儲存功能,信息反饋速度快,可以增強業務處理能力,對于及時、準確地進行成本預測、決策和核算,有效地實施成本控制,全面地考核、分析成本具有重要意義。我國有些企業的管理者還沒有意識到這些變化,仍然依靠傳統的手工操作,這種方式已經很難適應現代化成本管理的要求了。
(二)部分國有企業管理者的素質不高,市場觀念淡薄,經營管理不善 市場經濟體制是與計劃經濟體制截然不同的經濟體制,在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下,企業沒有真正成為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主體,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其主觀能動性的發揮。
而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是以市場而不再是以政府的指令計劃為導向,而有些管理者未適應外部經濟環境的變化,樹立市場競爭觀念,他們仍然存在著計劃經濟條件下的“等、靠、要”思想,使成本管理不能起到應有的作用,甚至有的企業領導以權謀私、吞占國家財產,企業人心渙散,無法加強成本管理。
(三)企業成本管理存在短期行為 國有企業的管理者的流動性較強,他們對企業的承包期短,使企業行為明顯出現階段性,為突出任職期間的工作業績,他們很少關心企業的發展后勁,在成本費用的劃分、成本差異的調整、計提折舊、大修以及存貨的盤盈、盤虧、壞賬損失和待攤或計提等方面,出現了該提的不提,該攤的不攤,人為地調整成本等現象,這樣便給后任的管理者改進成本管理帶來了困難,甚至在許多情況下,后任的管理者為了完成指標或達到其它目的,只得繼續偽造成本管理數據以粉飾財務報表。
(四)缺乏成本約束激勵機制 企業不能嚴格執行成本管理制度,而且缺乏應有的成本管理的內部牽制制度。管理者可以任意接觸修改成本資料粉飾會計報表,這種做法不僅使企業無法獲得準確的成本資料進行管理,而且會破壞市場經濟的正常運行。同時,對成本管理較好、經濟效益有所提高的企業缺乏激勵機制,去調動管理者和廣大職工的積極性。